车企法务活跃,销量表现平平,产品口碑最重要

在中国汽车圈,有一样东西比发动机还“硬核”——那就是法务部的存在感。别的国家车厂可能更在乎动力调校,国产车企的法务部,却是真正的“一把手”,动不动就给媒体人或车主来个五百万诉讼,让人心头一紧,生怕隔墙有耳。从网上各家法务部账号的活跃程度不难看出,有的车企不仅车卖得厉害,连“出手”都快得让人发怵。

车企法务活跃,销量表现平平,产品口碑最重要-有驾

时间到了2024年9月的第一周,本来应该是车市开门红的时候,却偏偏遇上没那么红的主角。这些法务手段强硬的车企,声势浩大,市场表现却不理想。相较于此,特斯拉和另一家新造车头部企业选择了法务部“低调做人”。特斯拉的法务社交账号连发文都舍不得,另一家新秀的法务账号更是三缄其口,一年就发了两次短文。明明“不打嘴仗”,却在实际销量中反倒闷声发财——特斯拉一周就卖出1.43万辆车,涨幅高达14.4%,直接站到了新造车销量榜首。那家低调的新势力更厉害,去年一路高歌,成为新造车领头羊。

对比这一切,不禁让人琢磨:法务部是“兵马大元帅”,可惜把资源拨太多,研发和产品出新反倒掉了链子。强势法务的车企,似乎只在口水仗里打得风生水起,实际销量却让人有些尴尬。反倒那些法务低调甚至寡言的品牌,实际业绩虎虎生风。消费者尤其是车主看到这些,早就摸清门道:买车不只是看广告,还得留心万一遇上问题,强势法务会不会让自己难以维权,结果影响了购买信心。

车企法务活跃,销量表现平平,产品口碑最重要-有驾
车企法务活跃,销量表现平平,产品口碑最重要-有驾

当然,把视线拉远些,再看看外资车企的表现,比如大众、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品牌这些年在中国市场上没少挨“吐槽”,网上一阵风说他们要撤退了,可法务部却选择少雷多雨,通常沉默以对。结果呢?大众和丰田依然稳坐国内汽车市场前四位,本田、日产也在七八位徘徊。这和网络上的风言风语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键盘侠”越喷,销量越稳,说明真正买车的人,终归还是在现实中看真章。

特斯拉也是典型例子。在网络话语场里,常被唱衰,说销量不行了、模式不灵了,实际上Model Y这款车,今年上半年卖得火爆,拍进国内热销前三名。事实胜于雄辩,真正的“用户投票”比网络热帖更有说服力。

日系三强更是经历了电车转型难题,多少车迷调侃它们不会造电动车。结果2024年一开年,丰田的BZ系列销量连涨三月,日产N7八月份直接破万。表面看来吐槽声不断,实际这些批评倒成了鞭策,让大厂“刀枪不入”地改良产品,用改良赢回市场。从这个路径来看,消费者喜欢用脚投票,口碑传递才是长久的买车理由——毕竟买车是家庭大事,没人会只听网上吹捧或批评,实际体验才是硬道理。

车企法务活跃,销量表现平平,产品口碑最重要-有驾

而那些法务部高悬宝剑的国产车企,在网络上几乎没人敢说负面,形成了一种“外强中干”的景象。试想自己花了几万、几十万买辆车,要是真出了毛病,维权只怕要步步为营——谁愿意去碰法务部的霉头?打官司是消耗,不打官司只能闷声吃亏。你说这口气憋得有没有意思?法务部太强,不见得是买家愿意看到的画风。

归根结底,市场和消费者才是“裁判长”。这些年,真正能在一线市场突围的,往往不是靠法务“治天下”,而是靠产品和口碑积累。网络风评当然有影响,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口碑可以穿透所有营销和口水,落地到实际销量和用户推荐。说起来,车企和媒体、车主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全是对立。没有证据瞎黑,谁都知道得承担法律责任,但要想树品牌立人心,光靠法务部撒威风,真不如低调做事稳扎市场。毕竟车主买车,是看朋友邻居,甚至是亲身体验——钱袋子才不会被网上吹风牵着走。

现阶段来看,强势法务部的车企碰到了天花板,市场回报并没兑现内部预期。特斯拉和那家低调新势力的逆势增长,就是行业现实版的“闷声发大财”。而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则用坚挺的数据告诉大家,吐槽归吐槽,真金白银的买家依然是他们的票仓。电动车市场本田和日产的新尝试,也逐步见效,反倒让那些唱衰言论变成了鞭策。产品过硬,才有“流水不腐”的口碑,消费者不是傻瓜,谁实在谁心里有数——“家有一车,投票最实”。

采过风头,留得人心,这才是车企最该学的路数。法务部的剑该收则收,研发和服务才是长青之本。看懂这层逻辑,才算真懂车市。

装腔作势的法务部比不上闷声发财的好产品,消费者心里早有秤。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