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楚雄那个“国庆中秋免费停车”的通告,我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想笑。我甚至能脑补出一群人坐在会议室里,为了这个决定反复拉扯,最后领导一拍板,说就这么定了,发出去,体现一下我们的温度。温度是有了,但问题是,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靠温度运转的了。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两个修仙大佬在天上拿禁咒对轰,打得天崩地裂,大道都快磨灭了。你作为一个凡人,在底下默默点燃了一根蜡烛,说要为世界带来光明。
不,我不是在嘲讽免费停车这个行为本身,我是在说,所有人都搞错了一个重点。今天车圈的战争,核心早就不在于“车”本身了。续航、算力、零百加速、智能座舱,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是军备竞赛,是大家互相亮肌肉,但决定生死的,从来都不是肌肉。
决定生死的是什么?是那些最基础、最不起眼、但又最卡你脖子的东西。
比如,停车。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一个真的把特斯拉当成大号U盘开过两年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压垮我对电动爹所有美好幻想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续航焦虑,不是充电排队,甚至不是被割韭菜。而是在一个下雨的周六,我开着我那辆充满未来感的“移动终端”,在一个老旧商场的地下车库里,转了整整四十分钟,都找不到一个能让我这个技术菜鸡安稳停进去的“渡劫台”。

那一刻,车里所有的智能大屏、所有的OTA升级、所有的自动辅助驾驶,都像是在对我进行无情的嘲讽。你的车能识别红绿灯,能替你打方向盘,甚至能跟你聊天讲笑话,但它解决不了你现在最核心的痛点:你,没地方放它。
那一刻我悟了,我终于理解了那个终极的哲学问题: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马斯克,不在黄仁勋,甚至不在遥遥领先,而在于中国每一个城市里神出鬼没的“老头乐”。
为什么?因为老头乐从诞生之日起,就解决了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规则豁免权。当你的高级自动驾驶系统还在为识别一个被贴了小广告的交通标志而CPU过载的时候,大爷已经骑着他的老头乐,以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从人行道直接切入机动车道,然后往路边随便一停,锁车,走人,深藏功与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突出一个不讲道理。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混沌算法,是任何AI都无法学习的。
车企们天天开发布会,PPT做得一个比一个漂亮,名词一个比一个玄幻,什么“端到端大模型”,什么“无图城市NOA”,听得人热血沸腾,仿佛明天就能实现交通自由,家里的方向盘都能拆下来当锅盖。但一回到现实,你面对的,是堵得像压缩毛巾一样的早高峰,是比你家还难进的地下车库,是永远对你闪着红灯的收费站ETC。
车企们不装了,摊牌了,他们其实在卖一个“任意门”的梦想。他们告诉你,买了我的车,你就能从A点瞬间移动到B点,中间的过程是丝滑的、智能的、充满享受的。但他们没告诉你,这个任意门,只能在实验室里打开。在现实这个大型开放世界RPG里,从出门到抵达目的地,中间隔着九九八十一难,停车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难。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把停车比作修仙渡劫,好像有点用力过猛,但你别说,还真有那个味儿。你以为你买的是个代步工具,其实你请回来的是个祖宗,得好生伺候着。
所以你看,现在车圈的竞争法则,已经彻底变了。之前大家还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虽然也抢菜,但至少还讲点体面。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掀桌子式竞争。我活不好,你也别想吃饭。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价格战就是最典型的。你降三万,我就敢降五万,还送你全套家电。你以为这就完了?小米直接把蛋糕端走了。紧接着蔚来的乐道发布,那真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剩下。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自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大家都在用一种“不务正业”的方式,去攻击对方的命门。
什么叫不务正业?就是我不跟你聊车,我跟你聊生活。理想不跟你聊操控,它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直接把你的“家”给偷了。蔚来不跟你聊技术,它用换电站和极致的服务,给你一种“归属感”的玄学体验。这破事儿还能不能好了?!问界更狠,直接把华为的手机生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轮子,让你在车里玩手机玩得更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车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进入我这个生态圈的门票。只要你进来了,我就有无数种方法让你离不开我。至于车本身好不好开,重要,但没那么重要。
这种打法,让那些传统车企,尤其是BBA,非常难受。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标。是那个你开出去,别人就知道“哦,这人混得还行”的社交属性。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品牌玄学。买奔驰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在买一辆车,而是在买一个“身份认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这套不灵了。新势力们用更低的價格,给你更夸张的配置,直接把你那个“身份认证”给干碎了。你花五十万买个奔驰E,旁边一个三十万的国产电车,内饰比你豪华,屏幕比你大,加速比你快,还能在车里K歌看电影。你说你那个标值二十万,但人家直接免费送你一套智能家居。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别看楚雄一个小小的免费停车通告,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出行逻辑的巨大裂缝。我们花了这么多钱,投入这么多资源,去发展那些高大上的智能技术,结果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可能就是那几块钱的停车费,就是那个永远也找不到的车位。
这就像你苦练金钟罩铁布衫,结果人家一上来不跟你打,直接釜底抽薪,把你家房子点了。同行看了也得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那个卖掉的特斯拉。很多人说特斯拉是信仰。是是是,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种极客范儿。但信仰也是需要场景来支撑的。当你的信仰被一个商场的保安大哥用浓重的方言指挥着“往左打死,再倒一点,哎哎哎,坏了菜了,要撞上了”的时候,那种科技感瞬间就崩塌了。
所以,未来车圈的终极战争,很可能不是技术之战,而是场景之战,是服务之战,是信息差之战。谁能把停车、充电、保险、维保这些脏活累活给解决了,谁能把用户从“买车”这个一次性行为,变成“享受出行服务”这个持续性行为,谁才能活到最后。
否则,你造的车再牛逼,科技再领先,最后都可能死于一个最朴素的问题:
“师傅,这儿能停车吗?”
“不能。”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