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比亚迪秦PLUS进取型宣布把档位换成怀挡那天起,我的朋友圈就炸开了锅。 一位刚提了老款的车主晒出照片,配文说:“这怀挡用起来总感觉手没地方放,中控台是空了,可开车时摸不着档把,心里空落落的。 ”下面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有人吐槽“学奔驰学不像”,也有人反驳“怀挡省空间,香得很”! 这小小的设计变动,居然能掀起这么大波澜,比亚迪这步棋到底走对了还是走错了?
先说说这个怀挡换挡吧。 比亚迪官方解释是为了优化中央通道空间,让车主放手机更方便。 可实际用起来呢? 不少试驾过的人反馈,传统电子档把已经习惯了,突然换成怀挡,换挡时手要往方向盘后面伸,容易误触转向灯。 而且中控台腾出来的地方,除了放手机,似乎也没多大用处。 数据显示,2025年9月这款车上市后,首批用户中约30%表示需要一周时间适应怀挡操作。 对比同价位的吉利帝豪L雷神Hi·P还在用传统档把,比亚迪这个改变确实大胆。
但怀挡只是争议的开始。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比亚迪把智驾功能全砍了。 老款秦PLUS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虽然被吐槽算力只有84TOPS,但自动泊车、高速导航辅助这些功能起码是有的。 进取型干脆连芯片都不装了,车主想要个自适应巡航都得选装。 比亚迪说这是给不需要智驾的用户省成本,可隔壁广汽埃安S Plus入门版都标配L2级辅助驾驶了。 有媒体测试过,取消智驾后整车成本能降8000元左右,但消费者真的愿意为这点降价放弃科技感吗?
轮毂材质的改动更显眼。 进取型用的是铁质轮毂加熏黑处理,远看和铝合金没差别,近摸才发现质感差一截。 专业评测指出,铁轮毂比铝合金重约15%,会影响续航里程。 虽然比亚迪把纯电版续航做到510公里,但若换成铝合金轮毂,可能还能多跑10公里。 不过话说回来,铁轮毂维修成本低,换个新轮毂才300块,铝合金的要800以上。 这倒符合比亚迪宣传的“实用主义”。
屏幕尺寸从12英寸缩水到10.1英寸,引发了不少年轻用户吐槽。 现在新车屏幕动不动就15英寸起,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 实际体验中,10.1英寸屏显示导航倒是够用,但分屏操作时确实局促。 有意思的是,有些家庭用户反而觉得小屏更好,说“太大屏容易让孩子盯着看”。 车载屏幕的黄金尺寸到底是多少? 这问题在车友群里吵了上百楼。
空调配置的变化更值得玩味。 进取版取消双区空调,全车统一调温。 对于经常单人开车的用户来说没影响,但有家庭的车主就抱怨了:“孩子怕冷我怕热,现在只能互相迁就”。 不过PTC空调制热速度比热泵快,冬天车内升温只要3分钟,这倒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当然进取型也不是全无亮点。 天窗取消让很多南方车主拍手叫好。 老款全景天窗夏天晒得头皮发烫,冬天漏风,维修一次要花2000多。 现在换成钢化车顶,隔音更好还省了保养钱。 另外4G网络替代5G也是个妙招,实测在郊区路段,4G信号稳定性比5G高出40%,在线音乐基本不断流。 这些改动看似倒退,实则切中了用户痛点。
比亚迪这些调整背后藏着市场压力。 2025年8月插混车型销量数据显示,秦PLUS同比下滑12%,对手吉利银河L6却涨了23%。 车企现在都在打价格战,秦PLUS把起价压到6.98万,必然要在配置上做取舍。 但消费者会不会买单? 看看懂车帝论坛就知道,有用户说:“只要续航实、充电快,智驾可以后期加装”,也有人坚持“没有L2级辅助驾驶不如买燃油车”。
关于配置选择的争论还延伸到整个行业。 特斯拉Model 3标配的AP辅助系统不能关闭,车主哪怕不用也得付钱。 比亚迪这样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倒是更符合个性化趋势。 只是现在新车迭代太快,今年看似超前的配置,明年可能就落伍。 秦PLUS这次改款,到底是被成本逼出的妥协,还是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 恐怕要等销量数据来说话。
消费者对家用车的需求正在分化。 有人统计过秦PLUS车主画像,35岁以上用户更关注续航和可靠性,25岁群体则看重科技配置。 比亚迪或许是想用进取型抓住务实派,但风险在于可能失去年轻市场。 现在长安启源A07全系标配16英寸大屏+L2智驾,价格只贵1万,这对摇摆用户很有吸引力。
配置增减背后是技术路线的选择。 比亚迪坚持用刀片电池和DM混动系统,核心三电没缩水。 进取版纯电续航做到128公里,比老款多出30公里,快充时间还缩短到30分钟。 这些硬指标提升比花哨功能更实在,毕竟车主最怕的是半路没电。
从用户反馈看,争议最大的还是怀挡和智驾。 抖音上有条测评视频拍到,新手司机在倒车时误把怀挡当雨刷器,结果蹭到护栏。 虽然是个例,但说明设计变更需要教育成本。 至于智驾,某汽车网站投票显示,57%用户认为10万级车型该标配基础辅助驾驶,毕竟现在高速巡航已成刚需。
车企的配置策略总是两难。 增配就涨价,降价必减配。 秦PLUS这次把天窗、智驾等“锦上添花”的配置砍掉,保住续航和价格底线,倒也算思路清晰。 只是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用户更希望“加量不加价”。 当竞争对手都在堆配置时,比亚迪的逆向操作确实需要勇气。
市场反应是最真实的检验。 进取型上市半个月,订单中低配版占比超过60%,说明价格敏感用户仍是主力。 但同期比亚迪汉EV顶配版销量也涨了20%,这暗示消费分级趋势越来越明显。 或许根本没有完美的配置方案,只有针对特定人群的最优解。
关于实用性与科技感的平衡,网约车司机最有发言权。 一位开秦PLUS跑滴滴的师傅说:“我每天跑300公里,最关心电耗和座椅舒适度,天窗智驾都是累赘。 ”而90后情侣选车时却因没有自动泊车放弃了秦PLUS。 车企要一碗水端平,确实不容易。
汽车配置的争议从来不会停歇。 就像手机圈永远吵着曲面屏好不好用,车圈也在争论怀挡是否反人类。 有人怀念物理按键的盲操安全感,有人拥抱触屏的科技感。 秦PLUS这次改款,至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回归基础需求未必是退步。
数据不会说谎。 秦PLUS系列累计150万辆的销量中,低配车型占比始终超过50%。 这说明大多数用户用钱包投票,选择了更经济实用的方案。 当行业都在鼓吹“软件定义汽车”时,比亚迪用进取型证明,硬件基本功才是家用车的立身之本。
消费者永远在权衡利弊。 有车主算过一笔账:不要天窗省5000,不要智驾省8000,换来多30公里续航和终身质保,这买卖挺划算。 但也有人反驳:现在省的钱,将来加装配置时可能翻倍花出去。 这种分歧恰恰说明,汽车消费已进入个性化时代。
从社交媒体热度看,秦PLUS进取型的话题阅读量已破亿。 抖音上“怀挡挑战”话题里,网友们晒出千奇百怪的操作姿势。 这种自发传播反而成了免费广告,比亚迪这波反向操作或许歪打正着。 毕竟在流量时代,争议本身就是关注度。
车型改款就像一场博弈。 车企要平衡成本、技术和用户预期,消费者要在预算和需求间取舍。 秦PLUS进取型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产品,但它精准触动了10万级家轿市场的敏感神经。 当同行都在做加法时,敢做减法的需要更多底气。
真实用户场景最能检验设计。 有博主拍到北方车主给怀挡套上毛绒套防冻,南方车主给铁轮毂喷耐热漆。 这些民间智慧说明,只要核心产品力过硬,配置争议终会沉淀为使用习惯。 汽车终究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比的。
市场永远在变化。 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0%,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仍存在巨大差异。 有人盯着百公里加速,有人计较每度电跑几公里。 秦PLUS进取型的出现,让纠结“要不要为智驾多花两万”的人有了新选择。
从产品逻辑看,比亚迪显然更看重规模化效应。 用入门款走量,用高配版树标杆,这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策略。 只是如今消费者见多识广,简单的减配降价很难糊弄人。 好在秦PLUS保留了核心三电优势,这才是电动车的灵魂所在。
关于汽车配置的讨论永远不会终结。 就像有人坚持手机要有耳机孔,有人觉得无线充电才是未来。 秦PLUS进取型的存在,至少证明汽车市场容得下多元选择。 下次改款时,说不定怀挡就成了真香设计,谁知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