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先说个怪事,刚跟朋友聊领克01的时候,他脱口一句:买发动机送车?以前那是说本田的吧,现在不一定了。我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挺有道理。早几年,本田靠i-VTEC技术,发动机确实是行业里的标杆。飞度、思域,小排量装得厉害,动力强,油耗低,性价比高。眼看着2020年本田在中国卖了80多万辆,风光得很。
换个角度,最近一两年本田的势头明显没那么猛了。拿广汽本田来说,2025年1月销量1.5万辆,掉了57%——这数字看着让人有点炸。相比之下,领克01的买发动机送车旗号就不那么像段子了。搭载的沃尔沃同款2.0T发动机,加上爱信8速自动变速箱,254马力,峰值扭矩350牛·米,数据硬核,油门踩下去那种线性顺滑感,真不是吹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次去4S店,销售顾问稀里糊涂跟我说:这车现在是厂里重点推广,优惠力度大,保养便宜,加起来性价比比舒适型本田差不多价位车型强不少。他举例说自己同事选了领克,开了一万公里没什么大毛病,综合体验比之前开的思域强。我知道,这种说法得打个折扣,因为销售总要激励客户,但能感受到背后供应链的底子支撑着价格下调不是吹的。
这里得说个研发上的故事,不知道多少人意识到,发动机不是买完就完事的东西。就跟烧饭一样,锅再好,不合适的火候和材料也容易糊。领克搭载沃尔沃发动机这事很象一家餐厅用进口炉具+一流厨师做快餐,保证出品稳定而且口感不错。虽说沃尔沃的发动机技术先进,但把它和领克结合还得对应渠道供应链配件、生产线调整、员工培训,这个痛点很容易被忽视。很少人愿意花这心思去深扒他们是怎么把发动机质量和成本做到这么平衡的。
我得澄清一句,之前单纯拿买发动机送车形容本田,未免有点太泛了,毕竟本田稳定性、三缸/四缸的调校还是有它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燃油经济性和维修便捷上,几乎无敌。可能是我自己最近关注领克多了,感受稍有偏颇。说白了,这俩车平台不一样,消费者买车的需求和预期也差异巨大,简单对比其实不够公平。
再来说说那些细节吧,你们注意过没,领克的座椅做工其实挺细致,缝线均匀,包裹性好,特别是驾驶座调节那块,推拉顺滑,耐用感有保障。其实这点在国产里挺少见,尤其是11万出头这个价格段。相反,本田思域倒是经典,但座椅设计感觉老派了点,支持性没那么强,开长途有点累。
顺便,跟渠道经理聊过,他说国产品牌近年能保养便宜,部分原因是供应链压低成本,供应商有时候压榨得厉害,没法改动太多设计,反正量大嘛,价格下来就是优势。这话听着有点残酷,但很真实。你想想,本田发动机那东西,设计好几十年,零件工艺标准极高,供应商好了易坏的备用件少些,生产成本自然贵。国产品牌求扩张就得靠性价比,有时候靠补贴、靠供应链博弈赚回来。
说到性价比,粗略算了下,领克01购车加上三年保养,百公里综合成本可能比思域低了5-7块钱(这数字样本少,经验感)。你要是家用,算时间、油耗啥的,省下的钱能多点大排量的动力感,那对不少人来讲就是硬道理。
算了,这跑题了。再说说用户心理。一个朋友说,他选车其实不是看表面的口碑,而是心里有个发动机靠谱,开着能省心的底线。这个底线,不是天天胎压管用不管胎压多不准,就算是个大一点的发动机爆了也别频繁修。你问我领克这样能撑多久?坦白说,我没细想过。沃尔沃技术加持,至少几年内不用太担心。大家买车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有种将就不能将了就的纠结,短期内便宜点,长远还得看稳定。
最后一个细节吐槽,就买台车谈买发动机送车,聊发动机技术,有点像聊电脑CPU一样复杂,有时候弄半天反而绕进去养车维护、售后服务、配置升级这些东西。你觉得呢?是不是其实真正关键的,是那个我开了多少公里,车没让我头疼的体验,而不单单是发动机有多好?这事儿,真的靠数字和参数很难讲清楚。
那么现在留个问题给你们,领克01这波买发动机送车的光环还能撑多久?下一波发动机赢家会是哪个品牌?这场围绕动力和性价比的拉锯,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