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销量如何?

近年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呈现出波动调整的态势,既面临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在电动化转型中寻求突破。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及行业分析,大众汽车的销量格局可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大众汽车销量如何?-有驾



### 一、燃油车基本盘稳固,但增速放缓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车企之一,大众凭借桑塔纳、朗逸、帕萨特等经典车型长期占据销量榜首。2025年前三季度,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计销量约150万辆,仍是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外资品牌。但受新能源车冲击,燃油车份额同比下滑约8%,其中速腾、宝来等主力车型通过终端优惠维持了市场份额,但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行业分析师指出,大众的“TSI+DSG”动力组合虽技术成熟,但在混动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其燃油经济性优势逐渐减弱。

### 二、电动化转型初见成效,ID.系列成新增长点
大众集团押注的ID.家族表现亮眼,2025年1-9月ID.4、ID.6等车型累计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ID.3凭借20万元以内的定价成为都市年轻家庭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安徽工厂投产的ID.7(专为中国市场加长轴距版)单月交付量已突破5000辆,显示本土化策略成效。不过相较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大众电动车的智能化配置(如自动驾驶、车机系统)仍被消费者诟病“保守”,亟需通过软件升级或合作弥补短板。

### 三、供应链与成本控制面临挑战
受全球芯片短缺和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众2025年多次调整生产计划。例如,奥迪Q4 e-tron曾因IGBT芯片供应不足减产30%,而ID.4的磷酸铁锂电池版本推迟至2026年发布。为应对成本压力,大众加速推进MEB平台国产化,计划将三电系统本地采购率提升至90%。此外,与地平线、中科创达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有望降低智能驾驶研发成本。

### 四、市场策略调整:从“品牌溢价”到“性价比优先”
面对自主品牌崛起,大众一改过往“高定价+终端优惠”模式,转而推出更多入门级产品。例如捷达VS7起售价下探至10万元区间,朗逸纯电版补贴后价格较竞品低15%。经销商反馈显示,这一策略在三四线城市效果显著,但部分老用户对“品牌调性下降”表示担忧。对此,大众中国CEO贝瑞德公开强调:“中国市场已进入‘价值战’阶段,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豪华。”

### 五、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影响
2025年实施的国七排放标准对大众增压发动机车型提出更高要求,EA888系列需加装颗粒捕捉器,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混动车型。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促使大众将原定2030年电动化目标提前至2028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与江淮汽车合作的纯电品牌“思皓”在网约车市场占有率已达17%,成为B端市场的重要补充。

### 六、未来展望:技术合作与生态构建
行业普遍认为,大众若想维持领先地位,需在三个领域突破:
1. **智能座舱**:与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的合作测试已进入尾声,预计2026年搭载于ID.5;
2. **补能体系**:计划联合一汽、上汽建设800V超充网络,对标特斯拉V4超充;
3. **用户运营**:借鉴新势力车企的直营模式,目前ID.系列APP日活用户突破50万,但社群互动率仍有提升空间。

结语:大众汽车正经历从“燃油车霸主”到“科技出行服务商”的艰难转身。其销量表现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共性困境——既要守护基本盘,又需开辟新赛道。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市场,大众的当务之急或许是放下“德国标准”的包袱,以更灵活的姿态迎接本土化创新。正如某资深业内人士所言:“未来五年,决定大众命运的将不是狼堡总部,而是它在合肥、长春和上海的研发中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