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领域,动力总成、底盘系统和变速箱这三大核心部件,始终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些年汽车市场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选购汽车的关键在于三大件的品质优劣。由于三大件的研发与生产成本颇高,所以只要车企能将这三大核心部件打造出色,那么这款汽车的整体性能必然不会差。”
近期,我在网络上留意到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问题:速腾与朗逸这两款车型明明搭载了相同的三大件配置,但为何速腾的市场售价却高于朗逸呢?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大家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说三大件的成本在汽车整体成本构成中并非占据主导地位。
若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必须全面了解汽车成本的具体构成。许多人往往简单地认为汽车成本仅仅包含车辆本身的制造费用,实际上这种认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汽车的成本范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三大件的成本是否真的高昂?
我们先来谈谈汽车的三大件。无论是速腾还是朗逸,大家都清楚这两款车型的三大件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多个车型迭代周期中都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那么,这种长期未变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这表明在研发初期投入的模具以及生产流水线,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持续使用,其前期的开发成本和后续的养护成本已经通过大量的生产进行了充分摊薄。至于材料成本方面,其实所占比重并不大,毕竟三大件主要由塑料、橡胶、钢铁和铝材等材料构成,这些基础材料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并非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真正的成本重心在于生产设备、专用工具以及整个生产流水线的投入。
不过,大家完全不必为车企在这方面的成本负担担忧。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的高昂成本主要集中在初期购置和建设阶段,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巨额成本会被逐步分摊到每一辆生产出来的汽车上,生产的时间越久、数量越多,分摊到单车的成本就会越低。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多年未进行重大换代的三大件,其成本在汽车整体成本中并不占据大头。
速腾售价高于朗逸的原因解析
朗逸和速腾这两款车型虽然搭载了相同的三大件,但售价却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与品牌所属的合资方有关,朗逸是上汽大众旗下的车型,属于完全本土化自主开发的产品,而速腾则是一汽大众引入的海外车型。由于朗逸是本土自主开发的车型,其定价策略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同一市场级别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销量,适当降低定价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竞争策略。但需要明确的是,汽车厂家对于利润的计算是非常严谨的,每款车型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经过精确核算,并不会因为定价较低而减少应有的利润,该赚取的利润一分都不会少。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原因:降本增效策略的实施差异。虽然一汽和上汽都在积极推进增效工作,但作为上汽的资深从业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上汽的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朗逸是自主开发的车型,在上汽的生产体系中,从材料的选择、用量的把控,到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外观造型的设计(既要美观又要控制成本),都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相比之下,一汽在生产速腾时受到的限制较多,作为海外引入车型,其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都需要严格遵循原厂标准,若想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任何改动,都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必须获得德国大众本部的同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等到审批流程完成,可能已经接近车型换代的时间了,根本无法及时实现成本优化。因此,在上汽灵活的成本控制策略下,朗逸在价格方面具备明显的市场优势,这也是其能够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如果有人问我,作为同级别的对标车型,朗逸和速腾哪一款更值得选择呢?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速腾更具优势。这并非是因为速腾的售价更高,而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原厂的设计理念和品质标准,保留了更多的“原汁原味”。在这里,我绝不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当我们将两款车放在一起对比时,会发现速腾在诸多细节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开发速腾这款车型时,首要考虑的并非是如何降低成本,而是更加注重车辆的整体性能、工艺品质和驾驶体验,这种研发理念使得速腾在综合品质上更胜一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