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德国工厂宣布上调产销计划,但近期德国和欧洲多国销量明显下滑,显示产量增长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反差
我在咖啡店等朋友,看到车载广告推特斯拉的画面,突然心里一紧。就算不用刻意留意,像这种公司发声的积极信号,也很难不让人多想。
今天的行业碎碎念,先说个痛点。特斯拉在德国工厂的计划上调,官宣里说销售数据理想,这大概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的判断还是偏乐观。你知道吗?实际的销量咋样?根据我目前掌握的体感数据——估算样本有限——德国去年卖出新车大概在30万左右,今年前八个月,只有13万多(估算/样本少),降幅接近56%。严重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德国市场近两年销量的起伏和特斯拉的计划,像极了我参加过的一次车展。展台边有人在谈未来自动驾驶,旁边的销售员却在打印折扣券。很多人忙着追梦,但真正想买车的人,反而变得很谨慎。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特斯拉还在大幅增产?难道他们觉得市场还会反弹?还是说,有供应链这段时间硬塞的货,得赶紧出手?这也是我一个微猜测。不细想,我觉得除了追涨,可能还有个原因:他们在布局未来供需关系,提前增产,避免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
你会奇怪:这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是不是反向?没错,就是这样。按照常理,销量走低,产量不应该涨得那么狠。供应链的特性就像一锅炖菜——一旦原料到位,饿了的人会拼命想吃,但是不是吃得饱还得看菜的实际需求?我觉得,欧洲这边的政策变化、能源成本上涨、消费者信心的波动,都在不断撕扯这一幕。
再说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夏天我在巴黎街头拍的照片。那天,看着满街的电动车和特斯拉促销的海报,我心里就有个疑问:欧洲的消费者,是真的喜欢电动车,还是被政策福利绑架了?现在看来,可能是后者在支撑这个市场。
咱们常用的成本思考也可以借我说说。假设一台Model 3的生产成本(含电池、材料、人工)大约在2万美元左右,按目前的汇率算,折算成欧元大约1.8万(粗略估算/体感)。在欧洲,平均油车的维护及油费每百公里可能要4欧元(估算/体感——飙升),而电车的电费成本可能只有2欧。比起燃油,纯粹说用电更省钱。问题是,市场还在犹豫。
这也是让我一直有点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销量会掉?是不是消费者对充电基础设施、续航焦虑还没完全打消?我也在想:这是不是还跟车的体验有关,比如说,很多人反映:电动座椅还不好调节,仪表盘操作太复杂。好像技术不断进步,但用户体验上,还是个半成品。
有朋友说:别装模作样,关键还是价格问题。对,我也认得这个逻辑。特斯拉涨价了,配套政策慢慢退步,买得起的消费者变少,那销量自然就走低。可偏偏那边产量还在大幅增长,这是我最迷惑的点。
我估算,现在德国市场的存货可能超过6万辆(这是我不太靠谱的猜测/略体感),很多厂商都是追库存。你说,增产是为了以后?还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短缺状态?再说,欧洲那边能源价格的变化,你知道吗?冬天快来了,灯火都要贵一点。这个时候,咱们倒是得问一问:欧洲的需求还能像前几年一样火爆吗?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真是个情绪的起伏。我在欧洲的朋友曾说:夏天热得受不了,我还得担心电池容量。这话,说得我有点心酸。电动车用不了几年,要换电池的成本又高得离谱。这个问题是不是,才是市场的真心难题。
临场小算一下:以目前的百公里成本来看,用电车跑600公里,电费大概12欧(按照2欧/百公里折算),油车全油跑600公里,油费可能要三倍多。你就会发现:用电车的燃料费优势还是存在,但用户还在门槛上徘徊。
我心里一直在问:这场产能与需求的剧本,到底谁在控制?还是说,市场完全变成了预期游戏?如果我说,很多车企靠先下手为强把未来占了,还有点可能吧。
说到这,我又想到,销售那边的话术。有人说:这车市场还大着呢,别担心。但这背后,是不是隐藏了库存压力加剧的真实?我觉得很难一刀切,要看区域差异,比如在挪威,涨得好,也许就是特殊情况。此地我经常遇到:一辆车卖不动,销售员说政策支持还会到位,其实看得出,需求还没完全启动。
我得留下一句话:还记得去年冬天的那场雪吗?对,那天很多店都快关门,人们的购车欲望似乎也被冻结了一样。依我看,虽然大片说市场回暖,但实际上……还得看买家愿不愿意动手。
是不是很奇怪?我都没搞清楚,这波产能调配到底是准备未来,还是应付现在——好多时候,市场的脉络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你觉得这种表象对立背后,真正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时间长了,就会看得更清楚一些?我还是挺喜欢观察这些小细节的。街上新开的充电站,看到线路图的时候,总会想:这个布局,究竟是规划好的未来,还是赶时间的权宜之计。
还真希望,下次碰到朋友时能问一句:你觉得市场会在这个点反转吗?或者,还是,反转之后,还需要等多久?毕竟,车还是那辆车,但市场已变得更有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