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机场大厅,灯光反射在蜿蜒的自动扶梯上,也照亮了一辆刚刚驶入大厅的问界M9。保安大叔盯着那块液晶中控屏叹了口气——“这车还能给你讲冷笑话,你说和以前那些只会响的老长安比,咱是不是也得‘进化’一下?”在重庆这座老牌汽车城,类似的画面最近变得越来越多,半年里卖得最快的新能源豪华车,不是奔驰,也不是宝马,而是一台上面印着“赛力斯”标识的国产车。这背后,跳动着一道熟悉但低调的影子:张兴海。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大潮里,偏偏是赛力斯杀了出来?我的本能要反问一句:你敢在奔驰、宝马的地盘上“抡胳膊”吗?
外界谈起张兴海,多半只见名字,不见身影。厂里的人说,这位典型的制造业老兵低调到可以和发动机上的油污做个比赛。但就是这么一个常年做幕后、爱琢磨“螺丝”的人,硬是把赛力斯从地平线以下拉到了聚光灯下。有人讲问界的奇迹只是华为渠道的胜利,其实没那么简单。张兴海口头禅里常挂着“单打独斗没出路”,他深知汽车是个超级复杂产业,光靠一家企业单兵突进,结局不是消失在墙角,就是变成供应链上无数过气logo之一。
所以他赌上了一个同行听起来都有点像“自杀”策略的方向:只做高端新能源。在多数人还沉迷低价竞争,梦想着“以价换量”的时候,张兴海带着赛力斯偏要往奔驰、奥迪、宝马盘踞已久的地盘上冲。他的逻辑很朴素——只有能在豪华阵地扎根,你的品牌话语权才不会被算法和价格彻底“劫持”。这思路听起来很“卷”,实际也是在把解决产业格局的枪口抬高一厘米。
至于众人津津乐道的“强强联合”,比如和华为搭伙干活,背后的故事其实也颇有点老重庆人的江湖味儿。科技与制造,像一对互相挑剔的夫妻——华为的智驾算法和鸿蒙座舱,一边吹着人工智能的风,一边塞进了门口卖智能手表的直营店;赛力斯利落地把自家整车弄成了移动智能终端。再加上华为的卖车渠道,把车像手机一样搬进了各大商圈,做到了许多老牌车企“做梦都想干却干不了”的事儿。
这类合作,绝非草台班子“强行抱团取暖”,而是用系统工程把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造出了一本真正的产业教科书。张兴海一直有种“中国式理工男的浪漫”——在风口浪尖上,力求把齿轮和0/1都拧到最紧。问界火了,不过是复杂筹码叠加下注的自然结果罢了。
不过,这场戏还远没到剧终。前阵子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张兴海又抛出“AI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的言论。台下不少人批量点头,更多的人一脸懵懂。AI于汽车,远不是“会开车”那么简单。张兴海不玩概念,他的理解更偏“实用主义黑客”风格。AI不是未来,而是已经渗透进每个螺丝钉里的现实;从供货到生产、从开发到渠道,数据像浓汤一样流淌到每一个细胞。传统流水线年代,大家靠经验、靠师傅手把手把活干出来。现在,“产业大脑”来敲门,车企不再像老旧地铁车厢孤零零在铁轨上漂,而更像是一台多线程超算,神经网络串起供应商与终端。
只要接入体系,零部件厂商刷新出“预言家”技能,提前按整车厂需求节奏优化排产,几十年来的“库存膨胀、信息盲区”就此终结。能省下的钱和弯路,足以让一堆“佛系”企业老板提着水杯琢磨——是不是也得注册个AI账号自救?
张兴海想干的,其实是用AI串联整个汽车产业链,把传统“各自为营,各自讨生活”的江湖,变成产业“打群架”,让这帮兄弟姐妹拧成一股绳。说白了,他想用产业大脑做平台,把资金、人才、创新、产业链合为一体,铁了心要把重庆这台“火车头”拉上正轨。
赛力斯的这步棋,某种程度上不只是企业自救,更承载了城市复仇与自证的执念。重庆一度在新能源浪潮里被合肥、广州、上海抢去风头,老牌汽车城眼见着“黄袍加身”转手旁落。赛力斯问界的逆袭,帮重庆车圈找回了当年“全国一哥”的颜面。一件小事是,张兴海每次谈企业,嘴角不自觉会提到“城市责任”,仿佛这座山城的每一条坡道都藏着他“重工业情怀”的基因。
当然,黑色幽默之处在于:即便所有的链、所有的数据都智能相连,人性的变与不变,却始终令人“细思极恐”。技术再进步,企业的“短板”迁移到组织,群体里的信任和博弈仍旧像重庆旧城里错综复杂的小巷,转几道弯总能遇上新难题。甚至那些最早拥抱AI的,谁也不敢保证,最终在下一个周期不会变成被自己“智能所吞噬”的化石。
所以,汽车产业大脑究竟是让我们获新生,还是只是一场更细致、精密的“内卷”?产业巨头的“打群架”会否成为新世纪的寡头游戏?重庆会不会凭一个张兴海,一群“产业链主”,就真正改写世界汽车版图?这几个问题,大概在车轮继续转动,机器人继续上岗的日子里,只能让市场给出最终答案。
至于明天问界的订单会不会又破纪录?不着急,宇宙的尽头未必在数据中心,就像重庆人信奉的那句老话——走好你的路,背后的山城自然会铺开夜色。
下一个所谓“产业大脑”,会不会为中国汽车再留一扇悄悄打开的门?不妨让每个正在转动的零部件,自己回答。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