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突然打价格战,这背后到底啥情况?真就像薯片袋子一下子被捏爆了,12家车企齐刷刷往下调价,还都不是一点点,动辄就是五万、十万,网友直呼:“买早的哭晕在厕所!”但等个半年一年,几乎天天看车界新瓜升级,快让人怀疑自己买的不是车,是手机,刚换就过时,这降价逻辑,真让人有点搞不懂了。
一开始,大伙都以为这波集体降价就是单纯刺激销量,反正库存也得清出去,买的人越多、年报越漂亮,谁不想年底乐呵呵地多分几杯羹?可等你仔细扒拉,就会发现这事根本不是表面这么简单。新能源车的赚钱方式,早就已经偷偷改了“源代码”,以前卖一辆车赚一辆钱,纯手艺人模式。现在好了,人家车厂已经开始琢磨怎么靠“服务”“软件”薅你钱包了。就像手游氪金一样,游戏免费进,想玩出花还得不断掏钱。
自从特斯拉把Model 3和Model Y的便宜版话题一扔,派头立马让同行直冒冷汗——2026年就要在国内落地,价格下探幅度让人目瞪口呆。理想家的i8也是,刚上市SKU花哨,才过多久主力车型便宜到33.98万。吉利那边,银河M9和风云T11更是直接把大六座家用SUV干到了22万区间。蔚来、乐道L90、零跑,连奔驰、比亚迪、小米、小鹏也都杀疯了,豪车甚至都开始贴身肉搏。宾利都能下沉市场,说实话,这画面搁几年前压根没人敢想啊。
这些牌子扎堆调价,显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搞慈善。行业里人都心知肚明:同质化太快,内卷太猛!技术没法每年都有质的飞跃,卷到最后拼配置、拼价格、拼服务,谁能笑到最后,全靠一个“稳”字。如果此刻你还觉得自己能捡大漏,或许还是太年轻。因为,这轮看似大多为你我(这些消费者)省钱的“良心降价”,实际上只是资本市场和车企盈利策略的又一次高阶博弈。
曾经大家信奉“新东西贵才高端”,从2018年起的新能源风潮,一辆能充电会联网的智能电动车动不动定到三四十万,销量还相当潇洒。蔚来ES8第一代卖到快五十万,小鹏G3起步也得二十好几。当时觉得炫酷值钱,核心是“感知未来”。现在倒好,风向说变就变。刚开始,理想、小鹏、高合、极氪什么的,新车型价格一波比一波高,更新一下续航、自动驾驶、座舱功能就说“跨时代”,价也瞬间上天。结果呢?今年一看,价格集体跳水,仿佛走进了大甩卖。
到底为啥?其实很简单,卖车只赚硬件的钱,利润已经渐入“细水长流”模式,甚至有点捉襟见肘——毛利率,连特斯拉也保不住高光时刻。去年马斯克老哥火了一把,号称用科技拉高股价,造出会开车的FSD,车子硬件越卖越便宜,软件订阅服务开始登场。特斯拉第一季度毛利11.3%,第二季度爬上14.1%,一声唏嘘“卖车不如卖软件香”。中国品牌何尝不是在学?不是都说,“将来你买个车,跟买手机一样,主要靠后续OTA、服务更新、在线娱乐来收割”?
持币观望的朋友问,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吗?说实话,这问题每年都问,每年都以为今年最好,等你买下手,下一款又能打你一拳。这潮水一波波,根子还在创新速度与技术壁垒的降低。燃油车时代,5-7年一个大迭代,厂商淡定布局慢慢涨价。现在智能电车,命都跟螺丝扣在一起了,头部企业去年刚卷完,年初新品一出,一堆追兵紧随其后,谁敢敢慢一步?节奏和智能手机一模一样——你不搞革命,那就等着被“革命”。
再拿那几款热门说事,理想L6主打家用,定价23.98万,方程豹、智己、岚图都跟着来。7座SUV这边,理想L9原本别人难以超越,结果问界M8直接用35.98万抢市场。再到今年吉利、领克、奇瑞,直接把价格按到20万区间。看到这,多少理工型车主开始掰指头计算“是不是还能值更低再下手”。但别忘了,实际上这些厂商根本不怕拉低入门价,他们看中的不是你只买一辆,买完就拉黑——软件、服务套餐、增值内容的“聚宝盆”还在后头。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连极端高端玩家都开始抢中端市场。宾利都下场纯电SUV,还说自己现在只是“入门”,谁敢想五年前几十万是壕无人性的门槛今年搞得和大家居然能“打照面”。奔驰CLA新能源产品比老款少了5万左右的起步价,特斯拉更是被曝新型入门下探至15万。零跑D19新闻发布会后虽然说“不便宜”,业内都懂,这位“价格屠夫”等着在30万以内甚至25万以下拼个你死我活。这一波画风,怎么看都不是一波简单降价行为,背后是整个盈利模式在悄然转轨。
别了新势力高价神话,什么比亚迪DM插混、长城Hi4、吉利EM-i和一众国产新贵,不到三年你追我赶,加上合资大厂虎视眈眈。智能驾驶板块也一样,特斯拉FSD牛,华为ADS4更牛,但Momenta、地平线、蔚来、小鹏等纷纷逼近技术瓶颈。2026年什么AI大决战之年、自动驾驶拐点,听起来就是要用软件大招打硬件持久战。
说起来,卖车不再是造好一辆堆硬件,而是要靠后续的“黏性运营”。大众说“溢价空间没了”,但资本笑说“你硬件越便宜,吸引的用户越多,后续增值服务挣钱才有盼头。”马斯克都快变成了行业段子手,V14.1、V14.2版本的智驾辅助能成就“半智能意识”,但尴尬是:硬件门槛越来越高,以前说好的免费升级都快撑不住了。新用户越多,软件变现可能就越大,这逻辑一想通,降价成了自然而然的“引流圣手”。
谁能想到,如今车市的换代速度,是以前的好几倍,“同一时间、N款相似产品同场竞技”,新车刚上架转头就有对标爆品追着打。用户永远在权衡:这次能等等吗?会不会再出新功能?价格会不会再往下?行业则在互相猛望,担心慢一步就丢了半壁江山。
但别忘了,如果每一次都用升级功能作为主要竞争点,整个行业都像“挤牙膏”。技术创新换不来长久、配置卷不到天荒地老,最后还是看谁能活下来,还得靠背后盈利逻辑的重构。你以为花大钱买了“独一无二”?真实情况可能半年后成了“普及款”,手机圈那股“买完秒过时”的焦虑感,正在轰轰烈烈转移到新能源车市场。
唯一确定的是,这轮车价下降,决不是“高端梦”破灭了——相反,是大家都意识到只有不断拉新、拼活跃、扩大用户基盘,未来才有机会维持盈利。创新停滞、周期压力、技术门槛反而让变现渠道更“互联网化”。眼下的降价,不过是应对周期之下不得不为的自救举措——能不能长期持续打价格战?答案只能交给下一轮真正的技术革命。聊到这,发现行业和你我一样,都是在猜“明天的变数”,你永远不知道下个季度会降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哪家突然甩来一个新玩法,让老套路全部作废。
行文至此,真相渐现——新能源定价不再由“新颖硬件”说了算,赢家是那个能把补贴服务做到极致,把升级体验拉满的“全能型选手”。当价格战和服务战并行,一切都回到那句话:时代变了,赚钱方式更变了,你以为你省下了差价,殊不知目的就是让你一直留在生态里反复充钱充值。只是,谁也没法提前预判下个风口会卷向哪里。
话说到这,咱不免想问一句:你准备好和新一轮翻烧饼一样更新的新能源车市场共度几年吗?你觉得这场看似便宜的“价格屠夫大联欢”,最后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真正的福利?发发你的看法呗——你,是观望党,还是行动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