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完宝马i3,我坐在车里半天没动,就一个感觉——恍惚。说实话,这20多万到底买的啥?就冲着宝马的招牌,我以为能有点精致感,结果… 嗯,提速倒是挺爽。电门一踩到底,那加速感,得给个赞,确实挺有意思,人被座椅一秒贴紧,这满足感是存在的。
就这点爽感,后来也被好多小毛病给拉了回来。比如刹车——咋说呢?到底,是新手没调教好还是设计师没用心?深踩了软,浅踩了灵敏,总觉得它跟我咬着不松口,有点恼人。那种点头哈腰都没有,想让它优雅地停下?抱歉,别做梦了。前几天我跟一个修理工朋友聊车,他说:这电动车刹车没办法做得像燃油车那么线性,毕竟刹车能量回收机制在那里撑着。我理解哥们的意思,但用户体验这部分,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转弯时更尴尬。底盘松松垮垮的,车身摇摆大得惊人,感觉就像骑驴——不过驴骑着还稳,一点儿也不夸张。你试想,同价那几款竞品燃油车,无论是大众高尔夫还是本田思域,那底盘扎实劲儿,比它靠谱多了。宝马i3这套底盘设计,和我心中那种德国制造的硬核印象差太远。感觉车身轻飘飘,稳重感全无,心也跟着抖起来了。
顺便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我在4S店里和销售小王聊天,他自己也承认:i3其实就是给喜欢与众不同的年轻用户准备的,讲究轻快和环保,豪华感上暂时没法和传统宝马正经车型比。听到这儿我有点呆:原来这玩意儿是宝马自家另类路线下的产物?这感觉突然轻了许多,也不怪它不敢往认真豪华方向去做。其实这么一想,i3在当年起步阶段的确打开了电动车门路,也算个创新。
说到创新,i3的用料和做工其实挺科技感的,碳纤维车身、塑料内饰搭配不对称设计——新潮范儿满满。但真心说,这对很多买家来说,可能就是噱头多过实用。比如那个中控屏,10来寸,显示清晰,但反应偶尔滞后,斜对面座位上的我哥看着都说有点卡顿,感觉不像新车该有的流畅。这售价,你说这合理吗?而且续航也就200公里上下(估算),市区代步还行,长途就麻烦了,这也让同价位一两百公里以内的国产车,有了更多竞争筹码。
对了,聊跑题了,我刚刚上班路上遇见邻居小张,他打趣我:你开i3,是不是电池怕冷,一冻就不乐意蹦跶?这话说得我忍不住笑出声。冬天续航被打折扣是电动车普遍难题,i3也难逃此劫。毕竟20多万的车,不是拿来玩锅炉车的。
说回来,宝马i3到底算什么?它不像传统宝马那样把操控和驾驶感放第一,倒像是专注于城市通勤和环保形象的小众产品。我原先说它没给我安全感,这话有点大了,毕竟电动车本身重量分布不同,底盘轻也是必然。也许错的是我期待它给的东西,和宝马新能源在定位上的差距太明显。人跟车之间的那种连线,可能i3更注重无声无形的绿色科技感,而不是肌肉感的操控体验。
奇怪的是,i3的高级感不是靠逼格堆出来的,它更像是告诉你我是未来,但这个未来有点半路出家,左右不对称的门板、奇形怪状的车窗设计,给人科技感的又带来点视觉上的生硬。说实话,宝马造车经验那么丰富,为啥这车给我的体验,竟然这么割裂?这让我忍不住猜测(样本太少,纯猜)是不是供应链受限,某些核心部件不能上更高规格,否则价格就炸天了。
说到供应链,这事有趣。我之前跟一研发工程师调侃,比喻给你听:搞车就像做饭,缺了一个关键调料,别说出馊锅儿了,味道打折扣是肯定的。i3这个锅里放了碳纤维、节能电机,却在调校和底盘的调料上,可能挺克俭了。毕竟传统宝马那套底盘和底盘架构是自家拿手好戏,i3反倒是拿了新材料,却没花多少心思去深耕底盘质感,这有点本末倒置。
上一次我试驾完i3,销售小李过来问我印象,我说:这车,适合讲技术派的理想主义青年,图环保和另类。你们不能拿它和3系比,否则消费者有心理落差。小李会心一笑,却也承认:确实品牌压力大,我们内部也说,i3是宝马新能源试水,目前更看重品牌形象和技术积累。这种策略我能理解,但难免质疑,这会不会新能源汽车市场演进中一个先行者的阵痛呢?它能撑起宝马的电动这面旗吗?
讲真,我还真没细想过,i3退市后,宝马新能源的路线会怎么变。或许会更靠近主流市场,把驾驶乐趣重新找回来,毕竟那个才是宝马真正的金字招牌。你说,是吗?
这车的保值率大约6成(粗算,数据样本不多),低于燃油宝马普通3系10年后的残值,我是觉得也正常,毕竟新能源技术和市场都在变。21万买个城市通勤小飞机,挺有意思,但到底自己值不值得买,这买卖其实蛮纠结的。
剩下一个小细节,试驾时我注意到方向盘的握感,比我预期中要逊色,不是手感问题,是包裹的皮质软而薄,特别是冬天手冷了更明显。宝马平时这块不会马虎,难道是成本考量?看着价格标签,这点就拿捏得怪怪的。
买宝马i3,是买未来科技感还是买宝马传统?这问题我郁闷着没想明白。你觉得呢,纯电这个大潮,宝马是该坚持传统豪华路线,还是彻底转型轻快精简派?(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