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雷克萨斯最近的动作,我就忍不住特意翻开了海外那篇新闻,手指还停在海外售价57090美元那段。大概也就人民币41万左右吧——实际算下来,和国产一个中高端SUV相差不远。不是说我觉得中国产的车就不好,但总归心里有个你要我花41万,我还能挑个外资品牌的潜意识在。
我记得去年刚开始关注它们的海外测试车时,几乎每次在试车场看到那厚实的底盘和灯光设计,都想着这款SUV是不是把后排空间和舒适性当成了硬指标。我有个客户,就是那个坐满人的家庭主妇,她曾说:我就是为了后排宽敞,买的不就是个家用车嘛。这次看到翻新的配置,心里想着,雷克萨斯几乎把这个点揣得挺重。
说到配置,我再点一嘴:3.5L混动,综合爆发412马力,55公里纯电续航。尽管我对数都不算很专业,但用生活比喻,能想象那是一架可以一口气跑出一圈超级市场的电动车加上引擎,既静音又动力十足,像极了我早上骑共享单车追公交的感觉——只这次不用跑快点,搭载的引擎帮我平稳跑。
这车比起去年有小改款过,最明显变化是动力更丰富,配置更高端。你要说,这和过去那款TX差在哪里?不算太多大变化,但某些细节打磨得确实细腻——从电动尾门到更智能的多媒体系统,都在强调舒适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这段先按下不表),发现照片里那张后排座椅的细节:一个乳白色的缝线,竟然比我家沙发都细腻。想象一下,乘客在后座上静静享受,这个层次的家庭,可能不会完美搭配国产,那好像也是一件硬实力要补足的事。
不过我有个疑问:在国内上市的时间会不会让人失望?海外版发布出来,咱们国内还得再等审车、排队、还价,到时价格要是还能和标价差不多,销量估计会不错吧。毕竟,现在好多合资中型SUV,价格一涨,几乎就变得奢侈。
讲真,这车是不是比GX低一档?我觉得不一定,可能差别在操控细节和品牌调性。GX偏硬朗一点,TX可能更偏家庭和轻奢,也就是说,两个定位其实有点交叉;但若把价格拉到国内,估算(靠体感),这个价位如果能做到40-42万,销量就会爆发。
供应链上的吹风和研发工艺还能掰扯一通,但就像拼拼装装的,工艺好坏其实不全在设计师的想法上,而是零件的供应是否稳定和性价比。像那些电子系统,零件都是大批量采购的,过渡到高端配置,那枚CPU和芯片的出货量就决定了价格。
这里面我突然想:是不是他们在海外投产的时候,零件成本就要考虑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调价?估算(样本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海外生产线自主性强一些,或许供应链链条还比较长。
你看,这还牵扯到后排舒适性——它的座椅设计得挺宽大,坐起来就像把座椅铺满了整个空间。这个和我们关注的同价位/同类车的差别明显:某些国内品牌偏轻量化追求运动感清爽,而雷克萨斯翻新后,真正的打动人的是那份被窝式的乘坐体验。你要说,到底哪个更实用?这个得看个人需求:我其实更喜欢静静坐着考虑人生的那种感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还能不能算改善,还是说说妥协?就像我看那些细节,油门响应和刹车的调教其实差别不大,更多是车主第一感觉的体验差异。有时候,配置再丰富也不能代表用车的快感,会不会有人觉得花了钱,但日常用不着那么多电动功能?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既然这个车在海外市场配置丰富,国内上市后会不会缩水点?或者说,厂家会不会为了开拓中高端市场,给出一套国内调价方案?反正我一向觉得买豪华感的感受,还是挺大程度上靠品牌、配置、后排空间这几项搭起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细节:我朋友在修理厂那个偶尔吹牛的师傅,他说:你要是真的在乎用车感受,别只盯着表面漂亮,观察一下零件细节。这个观察其实挺重要,但我很懒,连自己看个配置表都嫌麻烦。
所以,到底这个雷克萨斯投放国内市场,能不能在价格、品质和配置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我觉得这也是个未知数。自主品牌不断提高性价比,也让人刮目相看。而这款车呢,感觉更像在坚持做品质的硬实力,还是单纯的追潮流?
说到其实我还在琢磨:如果我有一台车需要兼顾家庭和长途,这个新TX会是个不错选择?还是说,年轻人现在更愿意追求个性化表达,而不是大块头的舒适?或者,甚至可以说,真正的问题是——你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挡风玻璃上,还是在后排的空间里?
…我有点走神了,但那只微尘般的细节——坐在后排,窗外的光线轻轻落在沙发质感的座椅上,心里顿时就想:这车要真能在国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价格,真是一大幸事。你们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