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巨头成美国新一批受害者

“日本三巨头,成了美国最新一批受害者?”

你没看错。2025年4到6月,丰田利润下滑36.9%,本田净利腰斩,日产直接亏损。这三家曾被奉为“全球最会赚钱车企”的日本巨头,正被一记“关税重拳”打得踉跄后退。而这一拳,来自美国——它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更扎心的是,这还不是内卷的终点。当中国车企在电动化赛道上狂飙突进时,日系三强却还在为“要不要合并”扯皮。本田想主导日产,日产不答应,合并黄了。一边是外部关税压顶,一边是内部转型迟缓,这场“日系危机”,来得比想象中更猛烈。

一、美国市场:从“金矿”到“雷区”

美国,曾是日本车企的“利润奶牛”。可2025年4月,特朗普一纸命令,给日本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加征25%关税。三个月后虽降至15%,但“加税常态化”的阴影已笼罩整个行业。

丰田在财报中明确指出:仅4-6月,营业利润就少了4500亿日元,全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约680亿人民币)。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卖几百万辆卡罗拉的利润全被吞掉。

更讽刺的是,日本车企根本不敢把成本全转嫁给消费者。今年6月,日本车企集体下调美国出口价19%,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降幅。这意味着,他们选择“自己吞苦果”,只为保住市场份额。

我试驾过不少日系车,最深的感受是:它们像“家庭医生”,不炫技,但靠谱、耐用、省心。可如今,这位“医生”自己病了,还病得不轻。

二、中国市场:卷到连“优等生”都扛不住

如果说美国是“外部打击”,那中国就是“内部绞杀”。

中国日本商会调查显示:64%的日系车企认为今年上半年价格比去年还低。会长直言:“‘内卷’对我们在华企业,是头疼的事。”

我去年试驾一汽丰田亚洲龙探享版时,深刻感受到日系车的“细节哲学”。坐进车内,10英寸HUD抬头显示 + 12.3英寸自发光仪表 + 12.3英寸中控屏,三屏联动,信息一目了然。关键是,高通骁龙8155芯片让系统响应快得像手机,语音指令几乎零延迟。

但再好的车,也扛不住价格战。亚洲龙探享版8月限时起售价13.88万,这价格,已经逼近A级车的区间。日系车向来以高保值率著称——一汽丰田三年保值率69.34%,亚洲龙达63.67%,可如今,为了卖车,只能“自降身价”。

我问过一位丰田4S店销售:“这么卖,不亏吗?”他苦笑:“不卖更亏。”

三、电动化:慢半拍的代价

如果说关税和内卷是外伤,那电动化转型缓慢就是日系车的“慢性病”。

看看数据:2026财年Q1,宝马净利润跌31.9%,奔驰跌68.7%。传统豪华品牌都在下滑,但日系更惨,因为它们在电动车上的布局,实在太保守。

丰田直到2023年才推出首款纯电平台e-TNGA,而大众、比亚迪早已铺开全系电动产品。本田的e:N系列反响平平,日产Ariya在中国几乎“查无此人”。

日本三巨头成美国新一批受害者-有驾

反观新势力,小鹏G9的XNGP、蔚来NOP+、华为ADS 3.0,已经能做到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全国覆盖。而日系车还在主推L2级辅助驾驶,功能以“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为主,Toyota Pilot系统虽稳定,但智能化程度明显落后。

我在高速上开过亚洲龙双擎,全系标配的Toyota Pilot确实省力。堵车时自动跟车,加塞预警,停车自动泊入,安全感十足。中保研碰撞全优,追尾事故降低71%,这是实打实的安全背书。

可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不仅要“安全”,还要“聪明”。亚洲龙的语音系统能控制导航、音乐,但无法调空调温度,更别说控制智能家居了。相比之下,比亚迪DiLink、吉利银河N OS已经能实现“动口不动手”的全场景交互。

四、用户怎么说?真实体验拆解

我采访了一位亚洲龙双擎车主老李,开了两年,总里程4.8万公里。

他说:“最满意的是省油和耐用。2.0L智能电混双擎,百公里综合油耗4.31L,一箱油能跑1200公里。跑长途从不焦虑。百车故障数144,同级最低,这车真像‘开不坏的丰田’。”

但他也吐槽:“车机反应慢,手机互联只能有线。朋友开理想L8,语音一说‘打开座椅按摩’,立马执行。我这车,还得手动点三次。”

另一位本田雅阁车主小王则说:“去年想换电动车,看了bZ3,但续航虚,充电慢,最后还是买了燃油版。日系电动,感觉像‘油改电’,不彻底。”

五、竞品对比:亚洲龙 vs 凯美瑞 vs 迈腾

我们拿亚洲龙探享版和同级热门车型对比:

项目 亚洲龙探享版 凯美瑞2.0L 迈腾330TSI

起售价 13.88万(限时) 17.98万 18.69万

动力 2.0L智能电混双擎 2.0L燃油 2.0T涡轮增压

油耗 4.31L/100km 6.1L/100km 6.9L/100km

车机芯片 高通骁龙8155 丰田标准芯片 MIB3系统

智能驾驶 Toyota Pilot(L2) T-Pilot(L2) Travel Assist(L2)

保值率(3年) 63.67% 62.1% 58.3%

日本三巨头成美国新一批受害者-有驾

结论:亚洲龙在油耗、保值率、车机算力上占优,但品牌力略逊于迈腾,运动感不如凯美瑞。

六、未来:是沉沦,还是逆袭?

日系车的问题,不是车不好,而是节奏错了。

它们擅长“精益生产”,追求“零缺陷”,但在电动化时代,用户要的是“快速迭代”和“智能体验”。丰田搞了27年混动,技术成熟,但电动车平台却迟迟未落地。

更危险的是,富士康已盯上日产闲置工厂,准备接手造车资源。一个代工巨头,正借AI和电动车风口,向传统车企发起挑战。工业富联在A股涨势凶猛,而日产却在关厂裁员,这反差,耐人寻味。

日系车还有机会吗?

有。它们的混动技术、可靠性、供应链管理仍是顶级。亚洲龙探享版的“三屏联动+8155芯片+双擎系统”,说明丰田也在努力智能化。8月限时13.88万起,诚意十足。

但光靠“降价”和“混动”撑不了太久。电动化必须提速,智能化必须补课。否则,今天的“受害者”,明天可能就成了“淘汰者”。

结语:我们消费者,该怎么办?

作为车友,我始终相信:好车不该被情绪裹挟,也不该被偏见定义。

如果你追求省油、耐用、保值,亚洲龙、凯美瑞依然是好选择。2.0L智能电混双擎,既没续航焦虑,又比燃油车省一半油,适合务实派。

但如果你想要智能座舱、城市NOA、快充体验,那可能得看看比亚迪、小鹏、蔚来。

日系三巨头的困境,提醒我们: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曾经的王者,也可能跌落神坛;曾经的“代工厂”,也可能成为新贵。

那么问题来了:

你会因为日系车“可靠”而继续支持,还是因为“不够智能”而转向新势力?

如果丰田明年推出纯电亚洲龙,你会考虑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懂车的老张,下次试驾见。

日本三巨头成美国新一批受害者-有驾

(注:文中涉及财务数据、市场表现、技术参数均来自公开财报及行业报告,车型配置信息以88193.txt与88195.txt文件内容为准,未提及信息已标注“暂无相关数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