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事儿,怎么看都挺有意思,小鹏、问界、零跑这些中国车企扎堆杀进了宝马家门口——德国慕尼黑车展。说实话,谁能想到三五年前还在国内摸爬滚打、被嘲靠PPT造车的新势力,居然有一天能正大光明地在欧洲“弄一把”,而且吸引了成堆欧洲大爷大妈在展台前驻足拍照,一时间,感觉在宝马地盘上看中国牌子比德国车还热闹。
有的人或许会问,这么多中国车企挤在欧洲的展会上,有啥好嘚瑟的?真有人买单吗?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德国车企几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来势汹汹?那时候国内马路上清一色桑塔纳、捷达,大众随便卖个车都能笑哈哈。现在轮到咱们把车卖到他们家门口,不是也该轮到他们头疼一下吗?
再说中国这些拿得出手的新势力,为什么能“杀疯了”?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新能源、智能化这两把大刀,国外老牌车企真不灵了。谁还记得五六年前特斯拉横空出世时候,那会儿国内外的传统车企都还沉浸在油车的美好岁月里。中国车企当时就学以致用,直接All In电动化、智能化,花了几年硬是把造车做成了“玩数码产品”——一年一换新,二年一小改,三年彻底革自己命。现在带智能的大屏、自动驾驶辅助、各种联网服务,宝马和奔驰都赶不上中国这些品牌更新的速度。这不光是堆配置,比的是“思路”——你愿不愿意冒险、肯不肯砸研发的钱、敢不敢跟用车观念一起变。“玩智能”中国人是认真的,欧洲人反而捏脚了,迟迟不舍得动。当年的底特律神话,现在的慕尼黑车展,这才是时代变了的信号。
第二,看看展会上边谁更有诚意,“在欧洲,为欧洲”成了中国新势力的口头禅。这些年,很多人吐槽中国制造只会内卷、吹牛,不会做真正的“全球化”。可你去慕尼黑看看,别人是真带着团队、带着新车来的,宁德时代、小鹏这些连自己的掌门人都到场,外加上供应链一起撸起袖子,“走出去”是真想扎根,而不是单纯意思意思。它不像以前那么单打独斗了,出海变成了产业链一起上阵。供应链整合、产业链出海,这么多年国内卷出来的本事,到了欧洲市场一展,老外真就想不到——你不是卖个车那么简单,你是把一整套研发、生产、服务全交付给欧洲市场了。
第三点,也是最值得人乐的,咱出口到欧洲的车,不光是便宜,关键是还真不差。“国产新能源车在欧洲销量猛涨”,这是公开数据。你再琢磨琢磨,中国新势力的车为啥有人买?人家不是因为穷,是因为觉得你有点新鲜东西,比老牌德国品牌看着更顺眼。你像小鹏拿P7,线条、运动感,居然有人说像美式肌肉车,设计本身有欧美美学的影子,又有中国式的细腻,加上智能化、续航这些细分指标都拿得出分数,吸引力是真有。你德国那些老品牌折腾了半天,智能化还搭不上趟,设计一搞过了不接地气,搞得新老两头都不讨好。现在在欧洲打听新能源,敢说中国品牌没名气?这热度不是炒出来的,是一步步做出来的。
你说难不难?也难,别觉得闯欧洲就像砍瓜切菜。你想吃蛋糕,老外也不傻,市场份额那么点,想进来,肯定要卷配置、卷体验,更得卷售后服务。再说欧洲人对车的感情那不是咱国内能比的,人家一台车恨不得开十年二十年,从爷爷传到孙子,随便搞点小毛病,都能让你“品牌形象踩雷”。你看地平线CEO余凯咋说的?“做好产品,模型做大,自然就行”,就是这么个意思。产品靠谱,再加点狠劲和时间,客户自然会认你,但一旦翻车,影响就是全盘皆输。
说到“中国制造集体出海”,这么多年其实不是没先例,做家电、手机早就玩过了。现在轮到汽车,从传统的制造到智能软硬结合,门槛高了不止一星半点。好在这些年咱们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这些领域走得真快。宁德时代讲电池技术,公开亮剑给奔驰CEO,谁敢小瞧你?德国企业自己都得过来凑热闹,想看一看中国现在水平到底有多高。这才是竞争,谁先进谁领跑。以前是德国进口中国零部件,现在成了欧洲人眼巴巴学咱们手里的电池和软件。
当然,咱也不能太飘。德国本土的奔驰、宝马、大众还是有底子,人家产品力、供应链、售后、口碑都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资金和技术储备更不用说,你想把人家从市场上彻底踢出去,不现实。顶多打个平分秋色,甚至互有来回。人家下一步也肯定会重金砸进新能源,拉供应链、强研发、卷价格,这仗是打不完的马拉松。不担心,咱们有资本在欧洲市场正面对决,是这代中国车人真正的底气。
你也能问问身边每个人,中国出品,是不是还带着点早年间“便宜没好货”的刻板印象?但是你想想,这几年的国产新能源,真是用技术一点点挣回了自信。智能、颜值、体验,逐渐成了中国品牌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在欧洲,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买中国新势力的新能源,比买合资或者本土燃油车舒服多了。你知道最值钱是什么吗?不是便宜,是“划算”——配置拉开距离,价格还有优势,售后网络逐步完善,慢慢地,用户会自然被拉进来。
但任何一个行业,谁也不会永远保持领先。今天咱们走出了国门,明天人家也会翻盘。德国车企未必会一蹶不振,等他们缓过劲来再度出击,那就是新一轮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较量。你要是真的想在欧洲站稳,必须持续涌现新东西出来。靠一把火可不行,得保证耐烧十年二十年,这才是真功夫。
回过头来想,这回慕尼黑车展被称为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但这光芒背后透着啥?是中国汽车终于有尔等一席之地,是产业链整体升级带来的全方位成果,更是新技术彻底引领全球汽车市场的大势所趋。这趟出海,不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是整个中国制造的集体形象,是咱们国家从制造到智造,从制造大国转向科技强国的写照。
有一句话说得挺好,市场从来不会偏心,谁为未来投入、谁善于顺势而动,谁就可能成为赢家。咱们今天进了慕尼黑,明天不说赢得全世界,起码在全球舞台有了发言权。这批人在中国经历过价格战、渠道混战、服务比拼、互联网升级,如今走出去,把新势力的玩法和中国产业链的底层能力一古脑端上桌,是对全球汽车圈的一次反向输出。
想想看,早年间小孩看车,“买辆奔驰宝马开,倍儿有面儿”;几年后,也许欧洲小孩也会指着自家车说,“我爸开小鹏,这可是中国来的电动智能豪车。”你说这是不是挺让人感慨?谁又能保证几十年后汽车行业的老大,不会是中国企业名正言顺地坐在舞台中央?一切皆有可能,关键看你能不能稳得住、拼得出、卷得下。
德国慕尼黑,今天成了中国汽车的试金石。你敢来,敢卷,敢拼,就有机会;你松懈、偷懒、沾沾自喜,分分钟就被反超。“杀入宝马老家”不只是新闻里的大标题,也是这一代中国造车人迈出的一步“冒险”——既然来了,咱就别想着走回头路,得想办法把舞台站住,才是真正的胜利。
2000字,真心话就这些了。谁说中国汽车不行?放到今天,新势力已经让德国人作揖学艺了。江湖有你,世界才会记得你的名字。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