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本田CR-V,价格又更新了!
一代神车本田CR-V全球30年荣耀款正式上市。
新车推出燃油版和混动版车型,其中燃油版车型指导价区间为18.59-23.19万元,混动版指导价区为19.99万-24.99万元,全系限时优惠4万元。
也就是说,燃油活力版(两驱),只要14.59万元就可以。
这个价格变化,用“崩塌”两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吧?昔日的“加价神车”本田CR-V如今居然面临如此局面。
其实,这不光是本田CR-V这一款车,其他日系车同样面临在中国价格崩塌的局面,特别是像本田CR-V、丰田RAV4这样的常青树车型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价格“崩塌”,个人认为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
01 市场环境的巨变!
相信,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对日系车“情有独钟”,这是一个比较“诡异”的时代,因为,完全属于卖方市场(加价时代)。
相当于,我拿钱来买车,还得求着车企卖给我,不加钱人家还不给我卖,这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但是,这依旧持续了长达5-10年,因为,那个时代,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和德系,在技术、品质、品牌口碑上拥有绝对优势。
国产车主要占据着低端市场。
像本田CR-V这样的车型,产品力均衡(省油、可靠、空间大),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经销商才可以通过加价来获取超额利润。
而随着国产车的全面崛起,汽车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健康,现在逐渐回归买方市场。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10-25万价格区间,已经是一片“血海”,竞争激烈到白热化,尤其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日系车再不降价,可能真的就完蛋了。
02 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核心原因)
日系车价格崩塌的致命一击,是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因为,长久以来,日系车最大的的优势(燃油经济性、可靠性)正在被快速颠覆。
来自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以比亚迪(BYD)为代表的国产混动(DM-i)和其他国产车企的插电混动(PHEV)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你日系车再省油,能低过秦PLUS DM-i的3.8L/百公里吗?能低过秦L DM-i的2.6L/百公里吗?
这些混动车型,相比日系的油电混动(HEV,如本田i-MMD、丰田THS),能插电、能纯电行驶、免购置税、上绿牌,在市区通勤成本极低,相比之下,日系HEV的优势被大幅缩小。
03 配置与智能化的全面碾压:
本田CR-V的优惠后主力价格区间在14-20万。在这个区间,国产车提供了什么?
· 更大的尺寸和空间: 比如比亚迪宋PLUS、吉利星越L等。
· 碾压级的科技配置: 大尺寸液晶屏、智能座舱、高级音响、L2+级辅助驾驶几乎是国产车的标配,而这些在同价位的日系车上往往需要高配甚至顶配才有。
· 更好的用料和设计: 国产车在内饰质感、设计语言上进步神速,日系车一贯的“塑料感”和保守设计在对比下显得性价比极低。
简单来说,消费者发现,用买一辆“丐版”CR-V的钱,就可以买到一辆“满配”的、更省油、更智能的国产新能源车。 这种对比之下,日系品牌的光环迅速褪色。
04 消费者偏好的根本性转变
在燃油车时代。
消费者购车看重的顺序可能是:品牌 > 可靠性 > 油耗 > 配置。
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年轻消费者更看重:科技感/智能化 > 配置 > 设计 > 性价比 > 品牌。
现在的年轻人(90后,00后)仿佛不再看重汽车品牌,只要车漂亮,配置够高,性价比高,他们才不会管它国产还是合资,都愿意买单。
所以,日系车引以为傲的“耐用”、“省心”等优点,好像在他们面前不再成为“卖点”。
国产车提供的“大彩电、大沙发、智能驾驶”是 immediate(即时)的、可感知的快乐。
05 自身策略的失误与被动
· 电动化转型缓慢: 日系品牌在纯电(EV)领域的步伐非常保守和缓慢,推出的产品(如本田e:NS1、丰田bZ4X)无论是续航、设计还是智能化,都完全无法与国产电动车竞争。
· 产品迭代“挤牙膏”: 在燃油车时代,日系车每次改款升级幅度不大,被戏称为“挤牙膏”。在如今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这种节奏显然跟不上。
· 成本与定价失衡: 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溢价,使得其官方定价偏高。当市场不再认可这种溢价时,为了保住销量和市场份额,只能通过大幅官方降价、经销商优惠、各种补贴礼遇等方式来变相“降价”,4-5万元的优惠已经司空见惯了!
综上,日系车价格在中国市场的“崩塌”,本质上是一场由中国自主品牌主导的“技术革命”和“性价比革命”所引发的市场洗牌。
它标志着:
1. 合资品牌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中国市场也不再是他们的“利润奶牛”。
2. 汽车的价值评估体系被重塑, 智能化、电动化成为了新的核心价值点。
3. 消费者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产品力远超从前的汽车。
最后,为所有中国车企点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