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硬核转型:2027年前剥离数千供应商,供应链压力成行业变革关键

最近有个事儿,值得拿出来捋捋。

通用汽车,那个浓眉大眼的美国汽车巨头,据说给它的数千家供应商下了个“最后通牒”:几年内,把你们的供应链从中国“清理”出去。

这事儿听着挺吓人,一股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但作为常年跟数字和逻辑打交道的人,我第一反应不是站队喊口号,而是想算账。

任何商业决策,剥开所有“主义”和“情怀”的外衣,内核都是一张账本。

通用汽车硬核转型:2027年前剥离数千供应商,供应链压力成行业变革关键-有驾

通用这次,到底在算一笔什么账?

我们得先把时间轴拉长。

回到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剧本是反过来的。

正是通用、福特这些“老师傅”,带着技术、资金和订单,浩浩荡荡地来到中国。

它们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现代汽车工业,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那时候,全球化的风吹得正劲,大家信奉的是唯一真理:效率。

谁的成本低、速度快,订单就给谁。

中国,凭借着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勤劳的工人和逆天的基建,成了这场全球化盛宴里最完美的合作伙伴。

于是,一个庞大、精密、高效到令人发指的汽车供应链网络,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乐高城堡,每一块积木都严丝合缝,拆掉任何一块,整个结构都可能不稳。

通用自己,就是这个城堡最大的受益者和建造者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起来的城堡,为什么现在要亲手拆了它?

通用给出的官方理由,听着很高大上,叫“提升供应链韧性”。

这个词这几年特别火,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怕了。

我怕哪天地缘政治一紧张,我的生产线就得停摆。

我怕芯片断供、稀土禁运、港口封锁。

所以,我宁愿现在多花点钱,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买个“安心”。

这笔“安心费”,或者说“保险费”,就是我们要算的第一笔账:金钱账。

把供应链迁出中国,成本有多高?

这不是简单地换个供应商签个合同就完事了。

一家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它在中国的工厂、设备、熟练工人和上下游配套,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资产。

现在要把它搬到墨西哥、越南或者美国本土,等于重新“开荒”。

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

土地、厂房、生产线,都是天文数字。

通用汽车硬核转型:2027年前剥离数千供应商,供应链压力成行业变革关键-有驾

其次是人力成本。

东南亚的工人或许便宜,但熟练度和纪律性需要漫长的培养周期。

美国的蓝领工人,工资高不说,你还得先问问工会同不同意。

然后是物流成本。

以前在珠三角,可能一个小时车程就能配齐所有零件。

现在,一个零件来自墨西哥,一个来自越南,一个来自印度,光是把它们凑到一辆车上,时间和运输成本就得指数级上涨。

更要命的是那些“隐形成本”。

比如,开新模具的成本。

中国在工模具制造上已经形成了绝对的产业集群优势,又快又便宜。

换个地方,可能光是找一个靠谱的模-具厂,就得脱层皮。

再比如,沟通成本和管理半径。

管理一个远在天边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工厂,难度远超想象。

这笔巨额的“保险费”,通用自己会掏吗?

别天真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终只会通过一个渠道释放:涨价。

你我未来在北美买到的雪佛兰、别克,只会越来越贵。

通用在用消费者的钱,为自己的“安全感”买单。

算完了金钱账,我们再来算算第二笔账:情绪账,或者叫“痛苦指数”。

在这场大迁徙中,最痛苦的不是通用,而是那些被夹在中间的供应商。

它们就像一个男人,谈了几十年的老婆(中国供应链),孩子都上大学了,突然有一天,一个自称是他“老板”的人(通用汽车)跑过来说:你必须跟她离婚,再娶一个我指定的女人,不然我就开了你。

这对供应商来说,是道义有亏的。

它们当年是应通用的邀请来到中国,投入了真金白银和心血,好不容易把日子过顺了。

现在,因为“老板”的战略变了,它们就得承担所有沉没成本和转型阵痛。

一家供应商高管说,这是“一项浩大工程”。

通用汽车硬核转型:2027年前剥离数千供应商,供应链压力成行业变革关键-有驾

我觉得这个词太文雅了,这简直就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而且主刀医生还让你自己给自己动刀。

这些供应商不得不在仓促中寻找替代方案,在陌生的国度从零开始,面对各种不确定性。

这种焦虑、恐慌和无所适从,就是它们需要支付的情绪成本。

最后,我们得算第三笔账:机会成本账,或者叫“相对收益账”。

通用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买了这份“韧性保险”,它真的能跑赢那些没买保险,或者买了更便宜保险的对手吗?

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

当通用的供应链成本因为“脱钩”而系统性抬升时,它的韩国对手(现代、起亚)、日本对手(丰田、本田),甚至是在全球市场崛起的中国对手(比亚迪等),如果它们没有进行如此激进的切割,它们的成本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通用此举,本质上是一场豪赌。

它赌的是,未来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会远大于现在支付的这笔天价“保险费”。

但问题是,保险这东西,只有出险了才显得值。

如果未来几年,全球化虽然磕磕绊绊,但并没有发生彻底的供应链熔断,那通用就相当于白白交了几年保费,还把自己搞得元气大伤,在市场上被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更深一层看,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一种“范式转移”。

过去四十年,全球商业的底层逻辑是“效率至上”。

而现在,天平正在向“安全至上”倾斜。

这背后是全球信任体系的崩塌。

当大家不再相信彼此能和平共处做生意时,就只能退回自己的“部落”,各自为战,哪怕这样做的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所以,通用下给供应商的这道命令,与其说是商业智慧,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无奈。

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那个只要你做得又好又便宜,就能赢得全世界订单的时代。

一个“部落化”的、充满摩擦和壁垒的、万物皆贵的时代,可能正在到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

过去几十年,我们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

这个“馅饼砸脸”的好日子,可能要慢慢结束了。

未来,我们要习惯为商品本身之外的很多东西买单,比如“韧性”、“安全”、“价值观”。

这笔账,最终还是会算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头上。

想清楚这一点,很多事情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