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

王传福哽咽了。

在比亚迪最近的股东大会上,一向沉稳的王传福声音颤抖、眼眶泛红。他说:“我们二十多年只做一件事——死磕技术,从没踩过谁,可为什么现在被骂得这么惨?”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关注中国汽车的人心上。

是啊,比亚迪卖的车便宜、续航实、电池安全,刀片电池甚至重新定义了行业对动力电池安全的认知。按理说,这是消费者拍手叫好的事。可为什么,网上骂声四起?有人说它“割韭菜”,有人说它“技术虚高”,更有甚者,说它“扰乱市场”。

一个把新能源车年销量从40万辆干到400万辆的企业,怎么就成了“众怒”的对象?

一、从F3到海豹:一辆车的进化,就是一部中国技术突围史

我第一次开比亚迪,是2010年的F3。那时候,很多人笑话它“山寨”,外观像某日系车。但你坐进去就会发现——空间利用率高得离谱,后排翘二郎腿都绰绰有余,后备箱能塞下一家三口的行李。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家庭刚需”的精准拿捏。

那时候的比亚迪,没钱、没品牌,只能靠极致的成本控制活着。但别忘了,它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砸进了研发。

我试驾过早期的秦DM,那时候混动技术还不成熟,顿挫明显,油耗也没低到哪去。但你能感觉到,这台车在“挣扎”——发动机、电机、变速箱在努力配合,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但眼神坚定。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而今天,我开上海豹DM-i,那种平顺感,已经接近纯电车。发动机介入时,几乎听不到声音,车身也没有一丝抖动。这不是简单的“堆参数”,而是三电技术+混动架构+热管理系统的全面协同。

比亚迪的DM-i系统,本质上是一场“能源效率革命”。它让发动机尽可能工作在最省油的区间,多余能量存电池,不够时再补。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每一度电、每一滴油都用到极致。

二、刀片电池:一块电池,如何改变行业规则?

说到比亚迪,绕不开刀片电池。

很多人只知道它“针刺不起火”,但你知道它背后的逻辑吗?

传统三元锂电池像一块“松软的蛋糕”,能量密度高,但一戳就漏。而刀片电池,是把电芯做成细长条,像刀片一样紧密排列,再用高强度铝壳封装。这不仅提升了结构强度,还让电池包内部空间利用率提高了50%。

我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块刀片电池泡水24小时,拿出来晾干,还能正常充放电。这不是玄学,是材料+结构+密封工艺的三重保障。

更狠的是成本。比亚迪把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每吨50万压到6万,直接把国外巨头打懵了。博世的ESP系统以前卖上万,现在比亚迪自研的IPB系统,性能更强,价格却砍掉一半。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这不是“卷”,这是技术平权。

就像当年的诺基亚卖5000块,现在千元机也能拍照、上网、刷视频。比亚迪在做的,就是让“安全”和“技术”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

三、用户怎么说?真实车主的“吐槽”与“真香”

我在比亚迪车友群里潜水三个月,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买的时候被朋友笑,开了一年被朋友问。”

老李,35岁,程序员,买了元PLUS。他说:“当初老婆嫌这车便宜,怕没面子。结果开了半年,百公里电费不到20块,省下的油钱够她买三支口红。现在她天天夸我‘会过日子’。”

小王,28岁,网约车司机,开了三年秦PLUS DM-i。他说:“以前开燃油车,一个月油钱6000,现在电费+油钱1800。省下的钱,够给娃报个兴趣班。”

但也有吐槽。有人说车机系统卡顿,有人说隔音一般,还有人说4S店服务跟不上销量。

我试驾时也发现,部分车型的底盘滤震偏硬,过减速带时后排有点“颠”。这可能是为了操控和能耗做的妥协。但整体来看,瑕不掩瑜。

四、横向对比:比亚迪的对手,真的怕了吗?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比亚迪宋PLUS DM-i、本田CR-V混动、丰田RAV4双擎。

项目 比亚迪宋PLUS DM-i 本田CR-V混动 丰田RAV4双擎

起售价 15.98万 20.98万 22.58万

综合油耗(WLTC) 4.4L/100km 5.5L/100km 5.8L/100km

纯电续航 110km 无纯电模式 无纯电模式

智能化 DiLink 4.0 基础车机 基础车机

差价4-6万,性能还更强,你说传统车企慌不慌?

本田思域以前卖15万,现在降到8.9万清库存;大众帕萨特降价7万还送保养。这不是“让利”,是被逼无奈。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就像文章里说的:以前博世一个ESP系统赚大钱,现在比亚迪自己造,价格腰斩再腰斩。利润蛋糕被切走一大块,能不骂吗?

五、低价=低质?别被“高利润惯性”洗脑

很多人说:“比亚迪车太便宜,肯定偷工减料。”

但数据打脸了:比亚迪毛利率约20%,而奔驰、宝马超过30%,特斯拉也接近25%。它哪来的“韭菜”可割?

它的低价,来自全产业链自研+规模化生产+垂直整合。

发动机自己造,电池自己产,电机自己做,连车规级芯片都在搞。这就像手机厂商自己做屏幕、做芯片、做系统,成本自然压得下来。

反观传统车企,一个ESP系统要从博世采购,一个车机系统要找德赛西威,一个电池要找宁德时代。中间商赚差价,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所以,当比亚迪把一辆中型SUV做到15万起,消费者欢呼,而利益链条上的既得者,只能破口大骂。

六、未来会怎样?技术变革,从来都伴随阵痛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零跑老板说:“未来中大型SUV可能卖5万块。”这话听着像吹牛,但技术趋势摆在那里。

奇瑞在海外把10万的车卖30万,比亚迪也在布局全球化。在国内被骂“低价搅局”,在国外却被当“性价比之王”。

这讽刺吗?不,这是常态。

当年夏普电视卖5000,现在800块的电视画质更清晰;诺基亚手机卖5000,现在1000块的手机能拍月亮。为什么车就不能便宜?

比亚迪在做的,就是把汽车从“奢侈品”拉回“交通工具”的本质。

但变革的代价,总是由先行者承担。王传福的哽咽,不是软弱,而是委屈——我们没做错什么,只是太快了。

结语:你支持“技术平权”吗?

比亚迪有没有缺点?有。车机体验待优化,高端品牌力不足,部分车型隔音一般。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但它有没有坚持做正确的事?有。坚持自研,坚持把技术带给普通人,坚持让老百姓开上好车。

当一个企业把电池成本砍掉80%,把混动车做到比燃油车还便宜,它犯了什么错?

它唯一的“错”,就是打破了旧世界的规则。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比亚迪,为何犯了“众怒”?

因为它的存在,让那些靠品牌溢价、靠技术垄断、靠高利润过舒服日子的人,睡不着了。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

你觉得比亚迪的“低价高配”是良心,还是“扰乱市场”?

你愿意为技术平权买单,还是更相信“贵=好”?

王传福动情,二十年如一日的“比亚迪”,因何惹了“众怒”?-有驾

评论区聊聊,XXX我每条都会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