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就跟买手机似的,型号一出来,配色一变,芯片一升级,朋友圈里就有人开始“种草”了?
SUV市场打得火热,每个月的新车发布,简直比我换发型还频繁。
但话说回来,你觉得9万块钱能买到“智能”吗?
以前大家看车,问的都是“油耗多少”、“空间大不大”、“后排舒服不舒服”,现在话锋一转,变成“语音助手灵不灵”、“芯片能不能打游戏”、“HUD看起来酷不酷”,买车就像在挑一个能陪你打王者荣耀的队友。
那第四代博越L这波操作,到底是“智能”还是“智商税”?
先说事儿,吉利第四代博越L正式上场,主打一个“智能燃油SUV”,起步价9.29万,顶配不到13万。
销量数据亮出来,2025年10月交付38679辆,再创单月新高。
这数据要搁以前,估计厂家都得敲锣打鼓放鞭炮了。
这车到底凭啥?
空间大,配置高,芯片牛,语音懂方言,HUD能投影,安全一把抓,动力还有AI云模型加持。
看完参数,已经不是“家用够用”,而是直接往“豪华”靠。
后排膝部空间115mm、“地台纯平”,后备箱能塞四个28寸行李箱,感觉可以拉半个家去自驾游。
智能座舱、15.4英寸超清大屏、国产首颗7nm芯片、16G内存128G存储——这些词你要不是看车评,可能以为是在买新电脑。
还有什么四音区语音识别、20种方言,副驾喊一嗓子就开窗,老家的亲戚来都能用。
高配车型的25.6英寸AR-HUD,导航限速投到前挡玻璃,安全性直接提升30%。
L2+辅助驾驶,上到自动泊车,下到开门预警,变道辅助只要0.15秒,开车像玩“极速漂移”。
安全配置也是一水儿的硬核,笼式车身结构,扭转刚度32000N·m/deg,关键部位用1500MPa硼钢,A柱抗弯强度提升40%,主动安全场景覆盖16类高频危险,感知网络如蜘蛛网一样密实。
实测麋鹿测试成绩79km/h,制动距离35.8米,连续制动热衰减控制在5%以内,机械素质向豪华品牌看齐。
动力上,1.5TD和2.0TD两套,最大功率133kW和160kW,零百加速7.4秒,最高车速215km/h,还能用92号汽油——省钱又不掉面。
讲真,这年头你说燃油SUV还能这么“智能”,是不是有点超纲?
电车不是主流吗?
大家不都在喊“电动化才是未来”吗?
结果吉利这波反其道而行,燃油车搞得跟新能源似的,智能座舱、AI芯片、语音识别,科技树点满。
是不是有点“逆流而上”的味道?
有人说,燃油车再怎么升级智能,也抵不过电车来的“快”。
但换句话说,电车的智能体验,大多数是靠“大屏幕+联网+AI算法”实现的。
燃油车只要底子够硬,智能化跟上,也能畅行无阻。
你还记得早期电动车,满身智能配置,结果电池不稳定、续航焦虑,买回家发现“智能”只是个高配收音机。
博越L的智能,背后是成熟的动力系统和底盘支撑,这才是“稳中带皮”。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买车那会儿,最关心的就是“后排能不能翘二郎腿”。
谁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上车第一件事是“连WiFi”,副驾第一句话是“打开B站”。
你说我们是被智能“俘虏”了,还是智能在懂我们?
四音区语音识别、方言理解,这种功能以前只能在科幻片里见到。
现在家用SUV直接上,副驾喊一嗓子“开窗”,车还真能响应,堪比家里养了个听话的金毛。
高配HUD直接把导航和限速投到前挡玻璃,开车不用低头,安全性提升30%。
我就问一句,安全提升了,咱是不是也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吃瓜了?
不过说实话,我现在开车,最怕的不是路况,而是导航突然卡顿,语音助手变成“智障助手”。
再看看安全,笼式车身结构、1500MPa硼钢、A柱抗弯强度提升40%,这些数据听着就让人踏实。
主动安全用5个百万像素摄像头、2个毫米波雷达、6个超声波雷达,覆盖16类高频危险场景。
说得直白点,车不是用来撞的,但万一有个不可抗力,钢筋铁骨和主动感知还是能多保命一分。
麋鹿测试79km/h,制动距离35.8米,连续制动热衰减5%以内,这波机械素质直接“豪华”。
被动安全方面,发动机下沉技术、多重吸能结构,碰撞能量分散,乘员安全再升级。
你说安全重要,还是智能重要?
我觉得吧,能让家里人安心的,才是最重要的。
动力方面,星睿AI云动力模型,听着跟“云游戏”似的,实际上是用AI分析你的驾驶习惯,动态优化换挡。
城市堵车时,平顺性提升23%;高速超车时,扭矩响应只需0.3秒。
说得玄乎点,车比你还懂你自己,油门踩多深、方向打多少度,它都能帮你算好,自动安排最优策略。
以前大家觉得“AI上车”是新能源的专利,现在燃油车也能玩得转。
CMA底盘,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舒适性和操控兼顾,家用+跑高速,两头都不误。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燃油车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智能化、电动化、本地化,“卷”得飞起。
以前大家说,燃油车“油耗高”、“配置老”、“不智能”,现在这一套直接打脸。
吉利博越L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燃油车不止是“过渡品”,还可以很智能、很安全、很懂你。
有人说新能源才是未来,但现实里,成熟的燃油车和“新瓶装新酒”的智能体验,依然有不少人买单。
其实啊,到底是智能重要还是动力重要,是空间大一点好,还是安全多一层好?
还是我们只是被“参数”和“科技感”收割了智商税?
你说你买车,是为了日常通勤,还是为了追求生活仪式感?
当家用SUV也能智能到“懂你会说家乡话”,空间大到“能劈叉”,动力强到“起步不输电车”,安全硬到“敢撞豪华”,价格还不到10万,你会心动吗?
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你觉得智能化到底能给燃油SUV加多少分?
空间、安全、科技、动力,哪一点才是你心里的“买单理由”?
要不咱评论区聊聊,等有一天,车能给你端杯热茶、哄娃睡觉,咱是不是又得重新定义“智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