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车企把后排当人了?后排B柱上居然给你单独开了个出风口,据说效率能提30%。就冲这一点,我就想多看这车一眼。真的看腻了。现在造车跟装修似的,上来就是几块大屏、多少英寸,生怕你不知道他家屏幕供应商是谁。好像车不是给人开的,是给手机玩的。
我前几天还在路上碰到朋友,他说:你知道吗?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更在意车里有没有真正的‘用心’。我还笑他:用心?有人会说,车里能不能多几个出风口,可能比仪表盘怎么炫还重要。其实不止我这样想,很多车友都觉得,现在很多车型一味追求酷炫配置,别的实用点都少了点味道。
比亚迪王传福那番话我自己也在想,他说合资都得起来卷了。可是我觉得,卷得太死的反而忘了车的本质——用着舒服,能被人用得顺心。像北京现代那次新车,导航直接投在挡风玻璃上,老实说,我觉得这是用科技在帮司机,开车时不用偷偷看仪表盘,抬头一眼就知道速度。这个设计我估摸着成本不低,但安全性提升明显。
这让我想到一些相似的案例:比如同价位买到比如朗逸和思域,坐在后排体验就差了不少。朗逸后排空间相对宽敞,腿还能跷个二郎腿,不会感觉压抑;而思域的后排就偏偏就是薄皮大馅,空间紧凑,坐久了难受。对比的不是仅仅车身尺寸,而是关注点不同:一台车给届时的实际使用便利还是细节的套路。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拼配置吗?但我觉得不是。因为配置的背后其实是设计师和工程师考虑很多东西:用料、空间布局、甚至人的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人对后排出风口都没啥感冒。反正要用空调,要么全开,要么全关。可是真的用到后排——尤其是夏天闷热的午后,那一点点温度差别,能让人心情都舒畅不少。对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亮点,其实都花了不少心思设计。一家车企专门花了三年时间优化后排分区风道系统,要让每个座位都能感受到均匀的气流。你能想象?一份设计策略,能影响到整个乘坐体验。
这还涉及到供应链的问题。很多高端出风口用的是进口调节件,成本直线上升。为了平衡成本,可能某些品牌就只在重点区域放大招——比如后排。这其实像装修房子一样,重点区域做得好,住着舒心就行。车企要考虑的,不只是你买得起的价格,还得考虑到漂漂亮亮的设计背后,能不能真的用得顺心。
说到前述科技,其实也存在个问题。比如晚上投影仪太亮,影响后排乘客休息;或者空调的风向调节不够人性化,变成风力分布不均那样的问题。这也是很多车子会出现的性价比偏差——花的钱多,用着反而不舒服。这样一来,花钱的来龙去脉就变得更复杂。谁都想看见颜值和实用并存,但其实要做到完美,没有个中庸点怎么可能。
聊到这里,我在想,设计这玩意儿是不是就是个折中艺术?你想要真正的细节体验,实现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每次调试、每次调整,都是在逼自己变得更好。就像打游戏一样,不会每关都过,但追求极致感受,才会让人不停向前。
这部分还得提一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新车型在后排的用心其实是偷偷藏在细节里。比如我最近看的一台车,后排座椅可以调节角度,且座椅边缘留了个凹槽,可以放手机或水瓶。这么个细节,几乎没人会在意,但用久了,谁都知道设计者是站在用户角度考虑的。
以及我自己也在担心:语言说得再好, showroom里那些配置多酷都不值一提,真正实用的还得看油耗、保值,甚至维修便利性。像我有个朋友,买车随身带了个卡尺,测车门间隙,结果发现某两个品牌的车门密封都不到位,少了些金属感。他的想法很吊,但细节决定成败嘛。
这个行业还能不能继续卷得更有意义?不是盲目堆配置,而是真正想用户那点舒心,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细节。比如车内静音处理,隔音材料占比逐年增加,但有没有想过,背后那堆隔音棉怎么分布、用料是不是性价比最高?这些都很琢磨。
真不知道,一辆车能持续做到看不见的好,究竟还需要多少工夫。你有没有试过,开个新车,最喜欢的反而是那隐藏的细节?还是说用料和设计多了,反倒久了觉得多此一举?
这东西啊,也许还是一句老话——真正让人留恋的,还是那一抹用心的细节。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车企还能用心到什么程度?你觉得跟以往比,这个趋势会不会越走越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