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销量156万辆,2024年仅剩85万辆 。
短短四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经历了断崖式坠落。这个曾以“买发动机送车”征服中国家庭的品牌,如今在新能源浪潮与国产车企的围剿中节节败退。从数据到口碑,本田的困境早已不再是“销量波动”,而是一场关乎存亡的行业淘汰赛。
败因一:电动化转型的“龟速”与傲慢
技术路线错位:起大早赶晚集
本田早在2019年就提出“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但实际动作却严重滞后。当比亚迪DM-i混动技术以亏电油耗2.9L、续航2000km横扫市场时,本田的i-MMD混动系统仍停留在小电池方案,插混车型直到2024年才仓促推出,且售价高出同级国产车30%以上。纯电领域更显乏力,首款电动车工厂2024年底才投产,年产能仅12万辆,远不及比亚迪单月销量。
智能化短板:L2级智驾落后十年
本田引以为傲的Honda SENSING系统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而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已支持城市高阶自动驾驶;车机交互方面,国产车标配的语音控制、OTA升级等功能,在本田车型中仍属“高端选配”。一位车主吐槽:“中控屏卡顿得像十年前的安卓机,导航更新还要去4S店。”
败因二:产品策略的“反向操作”
减配成瘾:飞度连后雨刮都砍掉
本田近年频繁通过减配降低成本,却严重透支品牌价值。新一代飞度低配版取消后雨刮器、车内扬声器,车身钢材强度缩水,思域B柱断裂、皓影A柱弯折等安全性争议频发。一位经销商坦言:“消费者现在宁愿加钱买国产车,也不愿为‘丐中丐’本田买单。”
定价脱离市场:30万的电动SUV无人问津
2025年上市的东风本田S7纯电SUV,起售价高达25.99万元,顶配突破30万元。对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极氪7X等同级车型不仅价格更低,续航、智能配置更胜一筹。本田试图用“合资溢价”对抗国产性价比,结果月销量不足千台。
败因三:产业链的全面溃败
供应链困局:电池、芯片受制于人
本田在燃油车时代建立的精密制造体系,在新能源时代沦为包袱。动力电池依赖宁德时代,智能芯片采购高通,而比亚迪已实现三电系统全自研,华为推出车载光场屏、ADS 3.0智驾系统等颠覆性技术。本田工程师承认:“从设计到量产,我们比中国车企慢2-3年。”
产能调整失策:关厂裁员难挽颓势
2024年本田关闭广汽本田第四生产线,缩减东风本田24万辆产能,但新能源工厂建设进度缓慢。反观比亚迪2024年新增4座超级工厂,年产能突破400万辆,形成对日系车的碾压态势。
国产品牌的“降维打击”逻辑
中国车企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技术、政策、供应链的三重共振:
1. 技术换道超车:比亚迪刀片电池、吉利雷神混动、华为智能生态,构建起全产业链壁垒;
2. 用户需求洞察:理想汽车“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痛点,五菱宏光MINI EV以3万元价格开辟新市场;
3. 政策红利释放: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充电基建补贴,助推国产车市占率突破65%。
本田还有翻盘机会吗?
面对危机,本田正尝试自救: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联合宁德时代研发固态电池,推出年轻化品牌“灵悉”。但这些举措短期内难见成效——固态电池量产需等到2030年,华为技术赋能车型尚未落地,而比亚迪已宣布第五代DM技术将油耗降至2L/百公里。
历史的隐喻如此清晰: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初期仍保持销量第一,但认知惯性消散后瞬间崩塌。如今本田的85万辆销量,不过是燃油车时代最后的“惯性红利”。当中国消费者完成“新能源认知觉醒”时,这场迟到的审判终将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