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也开始玩魔术了?这年头新车总比小区里的快递还多,谁还没被“订单破万”吓过?
刚才还听人说,现在有些车企不光拼造车,拼销量数据的劲头,那叫一个旺。新车才一亮相,口号立马甩出来:啥口碑、啥质量,甭管,直接上“一个小时订单破万台”,仿佛买几十万的车跟早市上捞把葱似的。要说这操作,谁家粉条都没他扯得溜。
细想想,这生意经真够新鲜,台上一套台下另一套。车企大佬们开口就来:我们要实现年销五千万台!但真正去瞅一眼全国合格证年销量,两千多万台,剩下的可都藏到哪儿了?难不成给每台车派了个替身演员?光听老板们画大饼,每家都是行业龙头,每台车都是爆款,那实际马路上能有多少人在开这些“爆款”?谁心里没点数?
这套玩法,真不是什么新鲜科技,老少皆宜。要说为啥这么爱整虚高订单,那都是套路。第一步,先得吓唬准买家。销售小哥甭管认识不认识你,朋友圈、群聊、短视频,一水刷屏:“喏,瞅见没?我们家新车火得不要不要的,限量,大伙都在抢标!”你这边还正犹豫着,销售直接端出一堆网红截图,一口咬定不付钱明儿就没戏,保你心痒痒。整得跟年前买年货一样,让你脑子里只有一个词:快,抢。
第二招是专门给老板和金主看的。毕竟投资圈就那么回事,你得让人觉得咱这事业如日中天。订单数据层层加码,信心指数一路飙升,“我们项目太牛了,市场全都在看我们。”有了数据,融资顺利,大家心里都乐呵。
估计有人说:现在还有谁真信这套?别小看了市场焦虑这剂猛药,大部分人买车第一步不是去4S店试驾,也不问质量,往往先刷销量榜。谁都怕自己买亏了,万一自己买的不是“爆款”,这面子上能挂得住吗?都怕“最后一个上车”,偏偏成了“韭菜中的小白菜”。
就像有人开玩笑:“去年那款开价四十多万的豪华车,今年不到三十万就卖给你,车贬钱还得笑脸收下,谁还敢说自己精明?”有人调侃,刚落地的新车跟手机似的,还没捂热就变成二手,更别说那些心心念念盼新车的老兄弟,合着车买得越早,亏得越干脆。
说到这,你还会好奇吗,卖车的套路到底有几层?是不是只要数据漂亮,啥都能往外吹?难怪有段子手说,国内汽车市场不是卖车,是唱大戏——台上热闹,台下稀里糊涂,买家被捧高了,车企趁势圈钱,然后留给市场一地鸡毛。你说这事儿像不像以前某些股市乱跳的行情?
数据说话都成了表演,卖车能不能比卖地瓜还实在点?车企们真的信心十足要冲击五千万台了,结果年终盘点不过两千多万台,差距都快赶上天南海北的距离了。他们当自己是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呢,喊口号可以,进球数可骗不了人。
说起车价,今年俩字形容:雪崩。刚提的新车还没开热乎,二手价一路奔地板。还记得几年以前有人豪气冲天地买了台新车,半年贬值十几万,气得头发都要掉了,还说自己掌握了理财密码。车,原本就是个消耗品,偏被包装成了稳赚不赔的投资品。结果呢?贬钱还得忍着周围人说一句:“你那台现在还值多少钱啊?”
当然,不光是买卖双方的数据游戏,外头的资本市场不也被数据忽悠得云里雾里?投资人压着数砸钱,车企老总乐呵呵地算账:新车卖不出去,先靠“订单”把钱圈到手。一到年底复盘,PPT上美得冒泡,实际现金流还得自己悄悄“补牙”。
谁都想抄捷径,可哪有那么多横财?难不成真有人相信“秒杀价格人人能抢”?试想,如果新车真如白菜萝卜一样好卖,那每个小区的地下车库不是早成了特斯拉展厅,就是小鹏停车场。细品一下,这剧情就像《疯狂的石头》里那帮人,人人都有个发财梦,个个都渴望分一杯羹,最后谁都不落好。
有网友留言:“说白了,浮夸的数据都是画出来的饼,愿吃饼的跟着啃一口,不想吃的直接转身走人。”真相说穿了,心理博弈罢了。你觉得自己的决定是理智的,其实早已被几组数字牵着鼻子走。
尴尬也得有,买车这种大事,咱还是得靠点自己的判断力,别光看表,得多感受。到底是买辆“热门”车撑门面,还是踏实选个日常实用的,心里没点数吗?当然,等风口过去了,车企总归得收拾残局,资本也会恢复清醒。
说句实在话,这些年车市的火爆背后,其实是卖方和买方的角力,是资本的逐利,也是市场焦虑的展现。每一次“订单暴涨”,其实背后都有场心理大战,每个人,都是场上那个被围观的“买家秀”。你信不信这些“订单奇迹”?你会不会也被销量数字裹挟,做个冲动买家?或者,你觉得市场最终会调回真相,还给消费者一个明明白白?
卖车卖到这个份上,真拿消费者当啥都不懂的韭菜了?咱也别一味说人家忽悠,关键咱自己擦亮眼,别赶着去当那个“冲在最前头的买单人”。你说,下次看到那些“订单过万”的大新闻,是不是更应该多留个心眼?
你有没有买到过这种一夜爆红却一年跳水的神车?会被“超高订单量”的新闻影响你的消费观吗?欢迎留言吐槽,顺带看看谁还能讲出下一个车市的神话。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