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量从20%充到80%只要12分钟,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数据,而是岚图在52℃高温和-24℃低温下的实测成绩。
8月22日,岚图汽车携手央视新闻《顶级实验室》,用一场全程直播的极限实验,把这套名为“岚海智混”的800V智能超混技术推到公众面前。
它不仅解决了新能源车充电慢、续航短、电池安全这三大痛点,还直接宣布“发布即量产”,下半年就会搭载在三款旗舰新车上。
那天的直播间里,气氛有点像一场硬核综艺。
没有长篇大论的PPT,也没有虚无缥缈的概念词,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让人屏住呼吸的测试画面。
先是52℃的高温环境下,车辆接上充电桩,电量从20%蹭蹭往上窜,12分钟后稳稳停在80%。
紧接着,画面一转,-24℃的低温舱里,同样的过程再次上演,时间依旧没超过13分钟。
对那些冬天在北方冻得直跺脚、夏天在南方晒得满头汗的车主来说,这一幕简直像是解了心头一块大石。
我想起朋友小李的遭遇——去年冬天他开着混动车回老家,零下十几度的夜里,充电桩像是“罢工”了一样,充了半小时才涨了个位数的电量。
那种无力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所以当岚图在极寒极热下都能保持稳定的充电速度时,不少人弹幕里直接刷起了“真敢测”“这才是硬实力”。
续航问题同样是混动车主的老大难。
很多人买混动是为了市区通勤用电、省油又安静,可现实是,纯电续航往往不到100公里,几天就得充一次电。
岚海智混这次直接上了63kWh的大电池,把CLTC纯电续航拉到360-410公里。
比如即将上市的岚图追光L,纯电能跑410公里,配合油箱综合续航超过1400公里。
官方说“半个月充一次电”,听起来像广告词,但算下来确实差不多。
对于经常跑长途的人,这意味着可以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电池安全是另一道关口。
直播里,岚图安排了一个全球首次的“电池包组合串行极限实验”——先在高温环境下做针刺测试,电池被扎出两次冒烟;紧接着,直接从5米高空自由落体砸下去。
结果是,不起火、不爆炸。
要知道,这两项测试单独做都够狠了,连着做更是对电池结构和管理系统的双重拷问。
岚图的解释很简单:内有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外有“三维隔热墙”、16重物理防护和1500MPa高强钢底护板,层层防护,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我注意到,这套技术的能效表现也不容小觑。
3.7kWh/L的油电转化率,92.5%的CLTC工况效率,再加上智能算法优化,让车辆在不同路况下都能保持最佳能耗。
换句话说,不管你是在城市堵车,还是高速巡航,它都能尽量少耗能、多跑路。
发布会的最后,岚图甩出了“王炸”——岚海智混将率先搭载在三款新车上:岚图追光L、2026款岚图梦想家,以及一款全新的大六座旗舰SUV。
尤其是梦想家,它是全球首款800V智能超混MPV,将在8月29日开启预售。
这意味着,岚图将成为首个实现800V混动技术全品类覆盖的品牌。
这背后,其实是岚图一贯的“用户型企业”思路——先听用户的痛点,再对症下药。
充电慢?
用800V高压+5C超充解决。
续航短?
加大电池容量,提升纯电里程。
电池安全?
用极限实验直接给你看结果。
这样的打法,有点像老派工匠:不急着喊口号,先把活儿干到位。
放眼整个行业,混动技术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到2024年,中国市场PHEV和REEV的销量分别达到280万和514万辆,全球混动销量更是破千万。
武汉理工大学的华林教授甚至把岚海智混称为中国混动技术的“第四阶段”——超级混动阶段,未来五年都能保持领先。
这话听起来有点大胆,但结合今天看到的测试,我觉得并不夸张。
对比来看,丰田的混动技术靠多年积累稳坐全球市场,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则在国内杀出重围。
岚图的岚海智混,选择了另一条路——用800V的高压平台,把充电速度、续航和安全性同时拉到一个新高度。
这种“多线作战”的策略,成败与否,很快就会在市场上见分晓。
我个人觉得,岚图这次的发布会有点像一场宣言:不只是造车,而是要重新定义混动的体验。
它不回避问题,也不粉饰短板,而是用一连串硬碰硬的实验告诉你——这些痛点,我们真解决了。
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账,还得看接下来这三款新车的市场表现。
但至少在今天,岚图用一场直播,让人记住了“岚海智混”这个名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