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9月19日向市场监管部门备案召回计划的消息一出,舆论立刻炸开了锅,感觉像是一场突发的“汽车体检”,但体检结果居然要靠远程打补丁来解决,这种反差,刺痛感很强。
事情发生在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召回自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出厂的部分SU7标准版车型,共计116,887辆,这个数字比年初的一次召回翻了好几番,很多人立刻在问——这算不算系统性问题,还是偶发性失误?官方给出的原因是,高速L2领航辅助在某些极端场景下识别与处置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存在碰撞风险,解决方式为OTA免费升级软件,涉及两个批次与两个具体编号。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车主的对话,A说:“我车昨晚提示有更新,点了同意,就完了?”;B回:“是啊,技术真香又真让人揪心,谁敢完全信?”这段对话简短,却把现在的矛盾说透了,用户既享受便捷,又惶恐不安——你看得见的体验好,底下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漏洞。
回溯时间线:今年1月24日,小米曾召回约30,931辆SU7,理由是智能泊车模块在授时同步异常时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存在影响,算是“小毛病”,但那次规模和覆盖周期都没这次大,到了9月,召回范围几乎覆盖了从2024年初到2025年夏末的标准版生产周期,规模扩张近三倍,这个“放大”值得盯紧——是样本量放大暴露问题,还是策略变了才被发现,这两种解释带来截然不同的监管与市场含义。
把镜头拉远一点,行业并不陌生于这种场景,2022年特斯拉在美召回约5.4万辆,因自动驾驶在交通标志处出现“rolling stop”,国内理想、小鹏等也曾通过OTA修补辅助驾驶策略,说明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补丁推送成了常态,然而常态之下藏着风险:OTA能覆盖多快,能否彻底修复边缘场景,是检验厂商技术管控与责任心的试金石。
小米这次选择OTA,而非要求车主进店维修,短期看是利好用户,省去了奔波时间,厂商也省了成本,通知方式通过短信与App推送,实际操作也确实方便;但换个角度看,便利背后有信息不对称,普通车主如何判断更新是否足够彻底,如何评估车辆在极端场景下的剩余风险,这是一笔不等式——厂商有答案吗,监管有验真手段吗,用户只能半信半疑地按下“同意”键。
市场反应立刻体现在股价波动上,消息发布当日小米集团盘中出现下挫,汽车业务虽在2025年上半年显现更高毛利并且亏损在收窄,但盈利展望会因此受冲击,投资者的理性与情绪在这种时刻混合——看得见的业绩,碰上看不见的风险,市场往往先择情绪出手。
技术层面说点直白的:L2系统属于“人机共驾”阶段,理论上驾驶员要保持控制权,随时接管,但现实里很多人把辅助当成减负工具,这里就有一对张力——厂商希望通过不断迭代让系统更智能,用户希望少操心,监管则需要在安全边界与技术发展间划线,三方并没有天然一致的坐标系,碰撞必然产生摩擦,召回只是结果,前因却更复杂。
再叙一个小细节,某地4S店前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有车主到店询问召回具体影响,前台只被告知“通过OTA解决”,并未获得详细场景列表与升级机制说明,这种信息粗糙感是真实存在的——监管公告语言比车主实际获得的信息要“清洁”,车主在场景理解上很容易打折,信任链条因此变薄。
有人会问,极端场景到底有多极端,能不能量化;官方列举的范畴里有暴雨、大雾、冰雪、施工复杂路段、突发障碍、强光眩目等,这些看似稀有的事件,其实在道路上并不罕见——比如南方短时强降雨,或城市施工临时改道,那些曾经被归类为“极端”的场景,正在成为长尾风险,每一次未能识别,都是对系统边界的一次试探。
换个角度再看厂商责任,软件策略的迭代节奏快,边缘场景验证难度高,环境无法完全复刻真实世界千变万化,这不是单车企的问题,而是整个研发范式的短板,行业需要更细致的道路数据标注、更严格的场景回放机制与更透明的回溯渠道,哪怕成本上升也该做,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把“人机共驾”的底线守住。
我还和几位技术从业者聊过,他们直言,OTA虽好,但版本管理和回滚策略往往被压缩——一旦上线发现问题,回滚不仅技术上复杂,还牵涉到舆情与合规,这种“上线即暴露”的现实,让厂商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快速迭代而非保守推迟,这种倾向本身就是风险累积的温床。
而用户教育显然不到位,很多车主把“辅助”理解成“自动”,这在认知上就是个大漏洞;监管公告强调驾驶员须随时接管,却没有形成能实际落地的验证机制,比如随机路测、开放日志供第三方审计,结果是规则好看,执行薄弱,信任就像薄冰,随时可能裂开。
社会层面的一点微妙之处是,召回事件并非只关乎安全,还触动品牌情感账本,小米从手机延展到汽车,本来依赖的是粉丝文化与生态联动,出问题时粉丝既是支持者也是最先的判官,品牌公关与技术应对失衡,会让情绪波动放大,股价只是衡量工具之一,口碑的裂痕更难修补。
看完这次事件,结论并不复杂也不绝对,技术会继续迭代,OTA会继续成为常用手段,企业和监管需要补上两个短板:更透明的风险说明与更严密的场景验证,用户也需改变态度,从“放任信任”向“有条件信任”转变。
最后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真的把生命押在机器上,你会安心吗?答案不只有黑白,更多是灰度——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