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这个曾经被不少人“看走眼”的新势力,现在已经彻底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级黑马,甚至月销7万,这让不少业内人士都惊掉了下巴。对于一个曾经的边角角色,突然冲入头部,零跑到底靠什么实现了逆袭?不妨跟着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01 鱼在哪,零跑就去哪捕鱼
的时候,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类似于“先从富人群体入手、再逐步下沉”的经济学逻辑,特斯拉、蔚来这些高端品牌纷纷选择了富人优先的策略,集中在高单价的车型上。可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这个逻辑不能完全行得通。国内政策补贴一出,恰恰推动了平价车型和运营车辆的成长,比如知豆、北汽新能源这样的小型车早早就占了位置。
零跑的眼光转得很快,从一开始就没想着硬碰那些高端主流品牌,而是选择了更接地气的策略,从小众切入,再逐步向主流靠拢。比如零跑的第一款车S01,就是一个2门4座的轿跑,充满了剑走偏锋的意味。这种产品逻辑虽然不乏亮点,可惜没有打动太多消费者,销量仅为千余辆。在市场上成不了气候,零跑没犹豫,直接转到A00级这一类入门小车领域。
零跑的转型并非没有付出代价。从2020年起上市的小车T03,起步销量并不惊艳,只卖了六千多辆。但到了2021年开始,这款小车异军突起,在一年内骤增至接近4万辆。如今像T03这样的车型已经成为零跑的长线产品,多年积累下来,总销量居然逼近了25万辆。这种符合“国民车”定位的产品反响出奇地好,也印证了市场潜力与大众化需求结合的极大空间。
再到后来的零跑C11——一款价格切入中等偏低的中型SUV。在市场上,这种车型自带优势,毕竟作为中级SUV,它的细分市场是站在年销量三百万辆的大蛋糕前。这款车直接定价在15.9万到19.9万之间,2023年还出了增程版本,进一步扩展了接受范围。你注意没?零跑的策略已经从单点突破,到全力进攻“主战场”,价格和车型定位逐渐在鱼多的地方站稳脚跟。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鱼多的地方竞争也最激烈,对于消费者来说,光靠价格优势还不够。零跑靠什么捕鱼技术打破僵局?
02 产品“套路”和低价背后的秘密
我们来看零跑的经典打法。其实可以成两个核心:要么在同样价格下给你更大的车型和配置,要么在同样尺寸和配置情况下给你的价格砍低。比如零跑C11,它的价格区间对于中级SUV来说已经很具性价比。而后续的车型如C01、C16,也都打这一套,定价总是偏低,但产品配置层面绝不妥协。这招类似于自主品牌曾用来对抗合资车的高性价比打法,只不过零跑把这个逻辑引入了新能源车领域。
有人会问,低价策略怎么支撑得住呢?这里就得说到零跑背后的“三个大招”。
第一,资金来源稳。零跑创始股东有大华股份这个强大的靠山,它不仅让零跑在早期有足够的资金活下去,还推动后续的融资和成功上市。零跑今年还宣布了上半年盈利,这对于曾经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已经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数字了。
第二,零部件自研是关键。零跑在造车过程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的自供体系,核心零部件超过六成都能自产。朱江明,零跑的创始人曾解释过,全域自研是一种循环降低成本的模式。当原料和配件供应掌握在自己手里时,做高配置低价格这件事,就不再是空谈。
第三,外部供应商策略灵活。比如动力电池方面,零跑并不只是依靠宁德时代,还大量采用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等其它供应商。通过规模优势和供应链管理,它的造车成本就能进一步压缩。
但你仔细它这么做不也有对手帮忙了吗?在造车新势力竞争最激烈的早期,不少类似零跑定位的品牌退场,比如欧拉和哪吒并没有把市场做扎实。零跑就等于吃到了同行不完全开发的红利。
03 :它够硬吗?
就零跑的策略来从销量层面,“鱼多的地方捕鱼”已经收效。但它是不是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得拿技术和品牌来说。
技术变革这一点,再看传统车企就很明显。像大众这样的大厂推出MEB平台时,对外界来说确实有震慑力,可没几年就暴露了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短板。零跑这方面虽然走得快,但环境压力同样剧增,比如智能驾驶技术这一块。尤其是它迟迟没落地“城市领航级”技术,与华为、小米这样的玩家的差距,确实存在。
还有品牌关注度的问题。一位从事汽车营销的朋友告诉我,零跑的“平价策略”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但品牌认知层面始终高端不足。虽然销量数据已经很漂亮,可消费者对车型长期质量的担忧,比如维修率、耐用性,仍旧需要市场给出时间来检验。
不过呀,现在它的阶段性成绩足够令人瞩目。一场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传统与新势力的界限已经被模糊化了。你看零跑能站上头部,理想、蔚来这些厂牌不再是绝对的王,有谁能一直保持领先,那可真不好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