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个一直以来以小巧、时尚、纯电动形象示人的smart品牌,突然间像是换了个活法,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插电混动车型——精灵#5 EHD。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有点懵,感觉就像你印象里那个只喝咖啡、穿潮牌的都市青年,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要去种地了,这种反差感确实让人好奇。
smart这波操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纯电动那条路走得不顺畅,想换个赛道试试水,还是说它看准了咱们国内市场的新风向,准备来一次彻彻底底的转型?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生存选择。
咱们先来看看这台新车到底长什么样,毕竟现在买车,颜值是第一生产力。
这台精灵#5 EHD,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和“硬朗”。
车长超过了四米七,整体造型方方正正的,有点像个大盒子,这在smart家族里可是头一回。
不过设计师很高明,虽然是方盒子,但车身的边角线条处理得都很圆润,所以它看起来很有力量感,但又不会显得笨重和粗糙。
车头那个贯穿式的灯带,官方起了个很科幻的名字叫“时空胶囊”,白天可能还看不出什么,但到了晚上点亮之后,科技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辨识度非常高。
为了突出它的越野风格,车头和车尾下面都加了银灰色的护板,一下子就让这台车多了几分能去郊外撒野的气质。
可以说,smart这次是铁了心要撕掉过去“城市代步小车”的标签,想让大家看到它更全能、更硬派的一面。
坐进车里,内饰的设计风格倒是和之前的纯电版车型保持了统一,方向盘后面是一块10.3英寸的液晶仪表盘,中控台则是两块屏幕拼在一起,总尺寸达到了13英寸,整体的科技氛围营造得很到位。
不过,真正的亮点在看不见的地方。
这台车的车机系统,用的是AMD品牌的桌面级处理器。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没什么概念,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给家里的电脑换了个高端的游戏显卡,无论是你打开导航、切换音乐,还是同时运行好几个应用程序,它的反应速度都会非常快,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卡顿。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功能,是车机里内置了一个叫“豆包AI”的智能语音助手,它跟我们平时用的那种你说一句它动一下的语音助手不一样,它可以支持连续对话,理解更复杂的指令。
比如你可以跟它说:“我有点饿了,帮我找个附近评分高的火锅店,然后导航过去”,它都能一步到位地帮你完成,这在开车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方便和安全了。
当然,对于一台插电混动车来说,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它的动力和续航表现。
smart给这套系统取名为“超电混”,核心部件用的是咱们自主品牌吉利研发的1.5TD混动专用发动机,再配上一个三挡的混动专用变速箱。
这套组合拿出的数据确实很亮眼,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它的综合续航里程能达到1600公里。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基本上就是你从北京加满一箱油,可以直接开到上海,中间都不需要进服务区。
这个数据对于那些有长途出行需求,又担心纯电车充电不方便的用户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即便是在纯电模式下,它也能跑252公里,这个续航水平足够满足大部分人一周的上下班通勤了,平时在城里开,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纯电车来用,用车成本很低。
更难得的是,这台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和静音性做得非常好。
很多人担心混动车在发动机启动介入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噪音和抖动,但在这台精灵#5上,这种感觉被抑制得非常轻微,如果不仔细体会,你甚至都察觉不到发动机是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
根据测试,当时速开到80公里的时候,车内的噪音也只有59分贝左右,怠速状态下更是不到30分贝,车里安静得就像一个图书馆。
说了这么多产品本身的优点,咱们再回过头来聊聊那个最根本的问题:smart为什么要这么做?
官方的解释是,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解决长途补能的焦虑。
这个说法当然没错,但如果我们看看smart之前的市场表现,可能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数据显示,smart精灵#1在上市后的半年时间里,总共卖出了一万多台,而另一款车型精灵#3的销量则更低,只有两千多台。
半年加起来的总销量还不到一万五千台。
这个成绩,在如今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里,说实话,连激起一点水花都算不上。
要知道,像比亚迪、理想这些头部品牌,一款热门车一个月的销量就能轻松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销量上的巨大压力,恐怕才是促使smart下定决心转型,推出插电混动车型的最主要原因。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线补充,而是一次关乎品牌未来命运的战略自救。
它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过去那个小众、精致的smart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环境,它必须变得更主流、更大众化,才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活下去。
那么,这台被寄予厚望的精灵#5 EHD,真的能帮助smart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吗?
这就要看它的定价和竞争对手了。
18.99万元的起步价,客观来说,不算低。
虽然它的产品力不错,但在这个价格区间,消费者能选择的车型实在是太多了。
就拿和它定位相似的领克08 EM-P来说,虽然价格比它稍高一些,但在品牌口碑、技术积累和配置丰富度上,已经有了很强的市场基础。
smart和它相比,价格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更何况,在这个市场上,还有比亚迪宋PLUS、唐DM-i,长城哈弗的枭龙MAX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对手,它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销量王”。
smart作为一个“插混新兵”,想要从这些强大的对手口中抢夺市场份额,难度可想而知。
它所能依仗的,可能就是奔驰品牌带来的设计光环,以及吉利提供的成熟可靠的混动技术。
但最终,决定这盘棋输赢的,还是得看广大消费者在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之后,是否愿意为这个全新的、不再“小巧”的smart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