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沃尔沃出了一款新车,叫XC70。这车亮相以后,有个朋友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问题是“在2025年,我们还有必要买沃尔沃吗?”。
刚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是愣了一下,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是我发现沃尔沃这个曾经风光无限,在香港被称为“富豪”的品牌,到今天居然已经被列入了“是否值得买”的榜单内。以至于,当这个问题出现在眼前时,我竟然有些恍惚。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想,会纠结2025年还有没有必要买沃尔沃?
是品牌过于小众吗?是,但也不是。
沃尔沃一直都不是一家非常“大众”的品牌,哪怕是在销量鼎盛、“合资/进口”为王的年代,沃尔沃也一直都是一家有独特个性,小而美的品牌。所以,独特的品牌格调,偏小众的人群定位,一定不会是今天大家纠结是否买沃尔沃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当下自主品牌崛起速度过快,势头过强,而合资品牌受困于全球化发展路线和固有思维,在技术爆炸的转折点掉了拍子。结果就是所有合资车都成了“杂牌车”,无一例外。
就比如,曾经被奔驰S、宝马7系以及劳斯莱斯幻影等车型作为技术壁垒的魔毯空气悬挂,在今天都已经变得稀松平常。而娱乐大屏、车载冰箱,更是成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三件套,别说百万级了,就连10万出头的比亚迪都已经配上了。如此一来,合资品牌就显得非常尴尬,曾经手中的“大小王”,现在成了自主品牌手中的“对6”,牌面实在不够看。
除了彩电冰箱大沙发,最大的问题在于“动力总成”的壁垒被打破。以前我们都说国产车配置用料哪都好,但一开起来就露馅,不是变速箱顿挫就是发动机耗油。但今天,别说纯电技术了,就连燃油领域,各家品牌也通过混动技术,实现了动力总成的技术飞跃,动力顿挫?发动机耗油?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话说残忍一点,曾经合资品牌们的技术壁垒,都已经被逐一打破。
但这就意味着,2025年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必要选择沃尔沃了吗?还真不是。甚至我有一种暴论,叫“越是以前小众的品牌,在今天越显得可贵越值得买。”
试想一下,曾经燃油时代称王的品牌,在技术壁垒被打破后的今天,特点是什么?是省油吗?还是空间够大?这些都已经不叫特点了,因为所有崛起的自主品牌都有这些特质。而曾经小众但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品牌,却有着别人所无法替代,自主品牌也无法模仿的品牌闪光点。
沃尔沃的品牌闪光点在哪里?审美,安全,还是安全。
首先是审美部分,沃尔沃的审美一直以来都透露出一丝淡淡的“素雅感”,没有浮华的造型,没有夸张的元素,更没有像KTV一样五颜六色的车厢氛围。这种设计理念并不是近几年“性冷淡风”兴起后才出现的,而是从品牌诞生之初就已经确立,犹如家训一般贯穿始终。
所以无论是接近一百年前的雅各布OV4还是经典旅行车850亦或者最近刚亮相的沃尔沃XC70,都保持了这种独特的品牌设计,让人看着很干净、舒服。
所以今天你能看到各种“界”各种“9”各种“XX万内最好的车”,但眯眼一看总觉得都长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沃尔沃那种独特的气质就会显得十分不同。北欧风,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我是喜欢得不行。
而至于安全,车身结构安全就不多说了,什么丢轮保命、可溃缩方向管柱、座椅后仰下沉结构设计,就说这么多年来“生命奇迹俱乐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过多过少听说过,主打一个“要x别x在我车上”。我想说一个体验感最深,最让人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车内的体验感安全。
其一,是用料上。沃尔沃的用料应该是车企范围内最讲究的,国家要求禁止使用的内饰材料有6种,而沃尔沃禁限用的物质超过6000种;国标要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8种,而沃尔沃要求的有19种。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听说过不少车内毒气、空调喷粉的案例,但沃尔沃连过敏案例都不曾有。
其二,是座椅设计,因为涉及身体健康,所以我姑且也将其列入了安全的范畴。在所有合资品牌里,沃尔沃的座椅是最接近“桶椅”感觉的座椅。第一次坐进车内,会觉得座椅稍微有些硬,并不觉得有多舒服,但开一趟长途下来,又觉得全身都不会有疲惫感,腰部也不会有酸胀的感觉,让人越开越舒服。
赛车桶椅的感觉也大致如此,第一感觉非常硬,但哪怕长时间开也不会觉得身上肌肉会酸痛。Recaro、Bride都是如此,找来骨科医生一同设计座椅的沃尔沃,也是如此。
所以,沃尔沃还值得买吗?我的观点,是值得买。因为现在大家都越发同质化,三电系统、混动动力总成都大同小异,甚至动力体验感上的区别都不算大。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明显更高级的审美,一个明显对安全更上心,日常开着更安心的车,貌似更能够赢的人的好感。
当然了,沃尔沃值不值得买,亦或者说最新推出的这辆XC70值不值得买,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因素——价格。毕竟,某合资品牌纯电动SUV 25万起售价上市即扑街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