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增程插混装上「超级电池」,纯电的饭碗还稳吗?

【破局·新生:增程插混大电池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当成都车展的聚光灯不再为法拉利、劳斯莱斯等顶级豪车闪耀时,国产新能源车型正以另一种姿态站上时代舞台——300公里+纯电续航的增程/插混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悄然改写着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法则。这场由电池扩容引发的技术浪潮,既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暗藏车企对技术路线的深层思考。

当增程插混装上「超级电池」,纯电的饭碗还稳吗?-有驾

大电池革命:从“够用”到“超能”的跃迁
曾几何时,增程/插混车型的电池容量多卡在100公里续航的“及格线”附近,而今300公里+已成为新标尺。极氪9X的横空出世堪称标志性事件——这款定位豪华的大型插混SUV,以380公里CLTC纯电续航、70kWh超大电池包,颠覆了市场对极氪“纯电专家”的固有认知。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车长超5.2米、车重近3吨的庞大身躯,竟通过浩瀚-S电混架构实现了性能与能耗的精妙平衡,被车友戏称为“杭州湾库里南”。

对比同期上市的小鹏P7+超长续航版——685公里续航仅配74.9度电池,极氪9X的大电池策略更显激进。这一选择的背后,是车企对“大车配大电池”趋势的笃定判断:当纯电车型从600公里向800公里迭代时,增程/插混的续航提升却如雪中送炭般直击用户痛点——300公里+的纯电续航,足以覆盖90%以上的日常通勤场景,让“市区用电、长途用油”的折中方案真正落地。

传统车企的自我革新同样引人注目。广汽昊铂HL增程版以60度电池包实现350公里续航,起售价26.98万元;上汽智己LS6增程版则下探至21.49万元,CLTC续航达450公里。尽管温州门店里增程版样车尚未到店,但订单量已呈爆发之势。长城坦克500Hi4-Z的59度电池包、200公里WLTC续航,更标志着硬派越野车的技术突破。甚至合资车企也加入战局——别克至境L7轿车凭借300公里+续航的概念车,吹响了“补作业”的号角。

当增程插混装上「超级电池」,纯电的饭碗还稳吗?-有驾

市场妥协还是技术胜利?电池降本催生新平衡
这场电池扩容潮的底层逻辑,是动力电池成本的断崖式下跌。据高盛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成本将降至99美元/kWh,较2022年降幅高达40%。这一数字革命让“车价一半买电池”的困局成为历史——昊铂、智己增程版与同级别纯电车型的价差仅5000-1万元,真正实现了“加量不加价”。

从车企视角看,这既是市场妥协的产物,也是技术路线的胜利。早期增程/插混车型采用小电池策略,实为成本控制的权宜之计——节省的电池成本可转化为“冰箱、彩电、大沙发”等差异化配置。理想、问界凭借增程方案快速崛起,验证了“市区通勤用电、长途用油”模式的可行性。但用户对“馈电油耗高”的持续关注,促使车企转向大电池方案——毕竟用电成本仅为用油的1/5,用户自然不会拒绝更长的纯电续航。

然而,技术路线的分歧从未消失。蔚来CEO李斌在内部会议上断言“纯电拐点已至”,认为增程三排SUV的黄金时代正在过去;吉利、长城则专注插混或纯电路线,对增程持谨慎态度。理想汽车近期的销量下滑与纯电车型加速布局,更被视为转型信号。这场围绕“过渡技术”的争论,本质是车企对未来能源形态的不同押注。

大电池时代的隐忧:当增程车无限接近纯电
当智己喊出“是增程,更是电车”的口号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当增程/插混车的纯电续航趋近甚至超过部分纯电车型时,发动机的“续航备胎”角色是否还有必要?

从用户视角看,纯电补能网络的完善正在削弱增程/插混的“兜底优势”。温州理想超充站的5C超充演示显示:1分钟充电可增加50公里续航,6分钟从20%充至80%——这种速度已能覆盖大多数日常场景。李斌在乐道L90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增程车的大电池与小油箱组合,导致车辆常年背负数百公斤冗余重量,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当增程插混装上「超级电池」,纯电的饭碗还稳吗?-有驾

技术流派的分析更显深刻。某汽车央企市场部人士指出:大电池虽能提升续航,但会增加成本、重量,影响能耗与操控。对于紧凑型车型,强行加装大电池可能导致超重、能耗激增,违背电动化初衷。优化电池技术与能量管理系统,才是更高效的续航提升路径。

智能化浪潮的兴起,更让“大电池”成为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坦克500Hi4-Z车顶的激光雷达、长城咖啡智驾系统的全域融合,印证了“四肢发达”的越野车同样需要“聪明大脑”。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智能化体验、品牌调性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用户可能更在意可靠的油电系统整合、便捷的补能方式,而非单纯的续航数字。

未来之路:在能源效率与综合体验间寻找新平衡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增程/插混车型的“大电池化”已不可逆。但这场变革的本质,是车企在市场妥协与技术理想之间的动态平衡。极氪9X的豪华定位、昊铂HL的性价比策略、坦克500Hi4-Z的越野智能化,都在探索不同维度的可能性。

真正的挑战在于:当纯电车型通过超充网络与电池技术突破续航焦虑时,增程/插混如何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答案或许藏在“场景化适配”中——为频繁长途驾驶的用户保留油电双系统,为城市通勤者提供更接近纯电的体验,同时通过智能化提升综合价值。

正如成都车展上那些未到店的增程版车型所预示的:大电池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技术路线的新起点。在这场能源效率与产品体验的双重博弈中,唯有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才能让发动机在“退场时刻”前完成最后一次华丽转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