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汽车(SH000572):从海岛起步,在风浪中驶向新能源的实干派

要是你生活在2000年初的中国,大概率在街头见过挂着“海南马自达”标的轿车——小区里王经理开的福美来,公司楼下跑运输的普力马,这些车皮实耐造,价格还亲民,成了不少家庭和企业的“第一选择”。而这些车的背后,就是海马汽车。
从1988年在海南起家,到如今扎根新能源赛道,海马汽车这三十多年走得跌宕起伏。它没有像比亚迪那样一路顺风顺水,也没像某些新势力靠概念爆红,而是凭着“敢闯敢试”的劲儿,在燃油车时代站稳过脚跟,又在新能源浪潮中艰难转型。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家从海岛走出的汽车企业,是怎么在风风雨雨里闯到现在的。
海马汽车(SH000572):从海岛起步,在风浪中驶向新能源的实干派-有驾

一、初创期(1988-2000):借船出海,从海岛小厂到“国民家轿”摇篮

海马汽车的根,得从1988年的海南说起。那时候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汽车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全省连个正经的汽车修理厂都没几家,更别说造汽车了。就在这个时候,一群敢想敢干的人凑到一起,在海口成立了海南汽车冲压件厂,这就是海马汽车的前身。
刚开始的时候,厂子特别小,总共就几十号人,只能做些汽车冲压件,给别的车企当“配角”。可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饥渴期”——老百姓有钱了想买车,可市面上要么是昂贵的进口车,要么是性能一般的国产老款车,缺口特别大。海南汽车的创始人一眼就看到了这个机会:“咱们不能只做零件,得自己造整车。”

(一)牵手马自达,拿到“入场券”

可造整车哪是容易事?没钱、没技术、没经验,光有热情根本不够。那时候的中国车企,大多走“引进来”的路子——和国外车企合作,用人家的技术换市场。海南汽车也不例外,开始四处寻找合作伙伴。
一开始找了好几家欧美车企,人家都瞧不上这个海岛小厂,要么狮子大开口,要么干脆拒绝。直到1991年,机会来了——日本马自达汽车正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又不想和大厂合作被“绑死”,看中了海南汽车的灵活性。两边一拍即合,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海南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海汽”)。
这个合作,对当时的海南汽车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马自达不仅带来了全套的生产技术,还派来了工程师手把手指导。1992年,第一辆挂着“海南马自达”标的汽车——马自达929正式下线。这款车定位中高端轿车,外观大气,性能稳定,一上市就火了,当年就卖了几千辆,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买辆车可是“大件消费”。
不过,马自达929价格偏高,普通家庭消费不起。海南汽车的团队很快发现了问题,跟马自达商量:“咱们得搞一款老百姓买得起的家用车。”1994年,双方联手推出了马自达323,这款车定价十几万,比进口车便宜一半,而且油耗低、维修方便,很快成了出租车和家庭用户的首选。到1996年,海南马自达的年销量已经突破1万辆,在全国汽车企业里排进了前十。

(二)普力马和福美来,撑起“国民家轿”招牌

进入1998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爆发,私家车数量猛增。海南汽车抓住这个风口,推出了两款“爆款”车型,彻底站稳了脚跟。第一款是1999年上市的普力马,这是一款“多功能轿车”,既像轿车一样好开,又有MPV的大空间,后排座椅能放倒,拉人拉货都在行。
那时候的家庭大多是“三口之家”,周末想带老人孩子出去玩,普通轿车空间不够;买MPV又太笨重,日常开不方便。普力马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上市第一个月就卖了3000辆,不少小企业老板、老师、医生都成了它的车主。有个开餐馆的老板后来回忆:“那时候开普力马特有面子,平时拉食材,周末带家人去海边,一车多用,太省心了。”
更火的是2002年上市的福美来,这款车被称为“新三样”之一(另外两样是捷达、桑塔纳)。相比捷达的“老气”和桑塔纳的“笨重”,福美来设计更时尚,内饰也更精致,百公里油耗才7升左右,特别符合家用需求。上市第一年就卖了8万辆,到2004年,月销量稳定在1万辆以上,海南汽车的生产线都忙不过来,不得不连夜扩招工人。
这时候的海南汽车,已经从海岛小厂变成了全国知名的车企,厂区从原来的几亩地扩大到几百亩,员工从几十人增加到几千人,年营收突破50亿元。海口的街头,到处都是“海南马自达”的广告牌,当地人都骄傲地说:“咱们海南也有能全国畅销的汽车了。”

二、发展期(2001-2015):自主转型,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就在海南马自达风生水起的时候,变故发生了。2006年,马自达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决定和实力更强的一汽合作,逐渐减少了和海南汽车的合作。这对海南汽车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没有了马自达的技术支持,后续车型怎么研发?市场份额怎么保住?
关键时刻,海南汽车的管理层拍板:“不能再靠别人,咱们要搞自主研发,自己造自己的车。”2006年,海南汽车正式更名为“海马汽车”,推出了自主汽车品牌,开始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转型之路。这十年,海马汽车有过辉煌,也遇到过挫折,但始终没停下自主发展的脚步。

(一)自主首款车“海马3”,撞开自主大门

自主研发的第一步,就是搞出属于自己的车型。海马汽车把原来和马自达合作时积累的技术团队全部调动起来,又从国外挖了一批资深工程师,投入3亿元研发资金,历时3年,终于在2007年推出了首款自主车型——海马3。
这款车定位紧凑型轿车,外观是请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线条流畅,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发动机是在马自达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的,动力强还省油。为了打开市场,海马汽车花了大价钱请当时的当红明星胡歌代言,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还在全国搞了“海马3试驾会”,让消费者免费体验。
不过,自主转型的路并不顺利。海马3上市后,月销量只有2000多辆,远不如当年的福美来。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自主汽车品牌还不够信任,总觉得“没了马自达的技术,海马的车不行了”。还有些车主反映,海马3的内饰做工不够精细,小毛病比较多。
面对质疑,海马汽车没有退缩。他们成立了“用户反馈小组”,把车主提出的问题一条条整理出来,比如内饰异响、导航卡顿等,然后连夜改进生产线。2008年,海马3推出改款车型,不仅解决了老款的问题,还增加了倒车影像、自动空调等配置,价格却降了1万元。这一招果然管用,改款后的海马3月销量突破了5000辆,虽然没成爆款,但总算让海马汽车在自主市场站稳了脚跟。

(二)布局全国,从海口到郑州的“双基地”战略

光有好车还不够,得有足够的产能和全国性的销售网络。2007年,海马汽车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河南郑州建第二生产基地。为什么选郑州?因为河南是人口大省,汽车消费市场大,而且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方便把车运到全国各地。
郑州基地的建设花了两年时间,总投资12亿元,2009年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经济型轿车和SUV。这个基地的投产,让海马汽车的产能从每年15万辆提升到30万辆,彻底解决了之前“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海马汽车在全国布局了300多家4S店,从一线城市到县级市场,都能看到海马的销售网点。
2010年,海马汽车推出了首款SUV——海马骑士,这款车定价12-15万元,瞄准了正在崛起的SUV市场。当时的SUV市场主要被合资品牌垄断,自主SUV很少,海马骑士凭借“高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上市第一年就卖了6万辆。有位车主说:“那时候买SUV,合资的要二十多万,海马骑士才十二万,配置还差不多,特别划算。”
到2013年,海马汽车的年销量达到了21万辆,营收突破120亿元,自主车型的销量占比超过了80%。这时候的海马汽车,已经形成了“海口基地生产中高端车型,郑州基地生产经济型车型”的双基地格局,在自主汽车品牌中排进了前十,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主中坚力量”。

(三)多元化尝试,从轿车到新能源的初步探索

201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政策出台,SUV市场持续火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海马汽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开始搞多元化布局。
在SUV领域,海马汽车接连推出了海马S5、海马S7等车型,其中海马S5定位年轻消费者,外观时尚,还配备了大尺寸中控屏、全景天窗等配置,2015年上市后月销量突破1万辆,成了海马汽车的“销量担当”。在轿车领域,海马汽车推出了海马M6、海马M8等车型,覆盖了从10万元到20万元的市场区间。
更重要的是,海马汽车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2012年,海马汽车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型——海马爱尚EV,这款车续航里程160公里,主要用于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虽然销量不高,但让海马汽车积累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经验。2014年,海马汽车和郑州宇通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客车,进入了商用车领域。
不过,多元化布局也让海马汽车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研发资金分散,有些车型的品质不够稳定,比如海马M8上市后,因为变速箱问题遭到不少投诉,销量一直上不去。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大,回报慢,海马汽车的新能源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即便如此,海马汽车的管理层还是坚持:“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再难也要做下去。”

三、转型期(2016-2024):风浪中转型,在新能源赛道重新出发

2016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大洗牌”。一方面,比亚迪、吉利等自主车企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崛起;另一方面,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车企进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马汽车因为产品更新慢、新能源转型滞后,销量开始下滑,2017年销量跌到14万辆,2019年更是跌到了7万辆,陷入了“生存危机”。
面对困境,海马汽车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背水一战”——全面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闭低效生产线,砍掉滞销车型,集中资源搞新能源研发。这几年,海马汽车虽然走得艰难,但也慢慢看到了曙光,在新能源赛道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断舍离”求生存,聚焦新能源核心业务

2019年,海马汽车启动了“战略收缩”计划,做了一系列“断舍离”:首先,关闭了海口基地的部分燃油车生产线,把产能集中到郑州基地;其次,砍掉了海马M6、海马S7等滞销车型,只保留海马S5等少数燃油车维持销量;最后,把研发资金全部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到15%。
这一系列动作虽然让海马汽车的短期销量有所下降,但却让企业轻装上阵。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海马汽车还卖掉了部分闲置资产,比如海口的一些厂房和土地,回笼了20多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新能源研发。海马汽车的董事长说:“现在的海马,就像在过‘紧日子’,但只要能在新能源赛道上活下来,未来就有希望。”
同时,海马汽车开始加强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弥补自己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2019年,海马汽车和小鹏汽车达成合作,为小鹏汽车代工生产小鹏G3。这个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小鹏有智能化技术,但没有生产线;海马有生产线和制造经验,但缺乏智能化技术。通过代工,海马汽车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小鹏的智能化研发经验。

(二)新能源车型“破局”,海马7X-E成家用市场新选择

经过几年的研发,海马汽车在2022年推出了首款重磅新能源车型——海马7X-E,这款车定位中型纯电动MPV,专门针对家庭用户。当时的新能源MPV市场,要么是定价过高的高端车型(比如腾势D9),要么是配置简单的低端车型,海马7X-E正好填补了15-20万元的市场空白。
海马7X-E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用”:续航里程达到510公里,满足家庭长途出行需求;车内空间大,第三排座椅成年人坐也不挤,还配备了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后排娱乐屏等配置;价格只要17-20万元,比同级别合资车型便宜5-8万元。为了打开市场,海马汽车在全国搞了“亲子体验活动”,邀请家庭用户免费试驾,还推出了“终身免费充电”“终身免费保养”等政策。
这些举措很快见效,海马7X-E上市第一个月就订单破万,2023年全年销量达到8万辆,成了海马汽车的“救命稻草”。有位二胎妈妈说:“买海马7X-E就是看中它的空间和续航,周末带两个孩子和老人出去玩,特别方便,充电也不用花钱,太省心了。”
除了海马7X-E,海马汽车还推出了海马6P插电混动SUV、海马E5纯电动轿车等车型,覆盖了MPV、SUV、轿车三大细分市场。2023年,海马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超过80%,彻底摆脱了对燃油车的依赖。

(三)海外市场“开花”,东南亚成新增长点

在国内市场转型的同时,海马汽车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有两大优势:一是汽车消费市场正在崛起,每年的新车销量增长10%以上;二是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大,很多国家都出台了购车补贴政策。
2023年,海马汽车在印尼成立了海外生产基地,总投资5亿美元,主要生产海马7X-E等新能源车型。印尼基地的投产,不仅降低了海马汽车的出口成本(避免了关税),还能快速响应当地市场需求。同时,海马汽车和东南亚的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布局了50多家销售网点。
海马7X-E在东南亚市场也很受欢迎,当地的家庭用户特别喜欢它的大空间和高性价比。2023年,海马汽车在东南亚的销量达到3万辆,2024年上半年更是突破了2万辆,成了东南亚市场销量前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印尼的一位经销商说:“海马的车特别符合当地人的需求,价格不贵,空间又大,很多家庭都愿意买。”
到2024年上半年,海马汽车的整体销量达到10万辆,同比增长80%;营收达到85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了连续两年盈利。虽然和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还有差距,但海马汽车已经成功走出了“生存危机”,在新能源赛道上重新站稳了脚跟。

四、未来规划(2025-2035):锚定新能源,打造“家庭智能移动空间”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海马汽车制定了清晰的未来十年规划。用董事长的话说:“未来十年,海马汽车要聚焦家庭用户,打造‘家庭智能移动空间’,在新能源赛道上再上一个台阶。”具体来说,就是围绕“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市场扩张”三个核心发力。

(一)技术升级:押注固态电池,解决续航焦虑

新能源汽车用户最关心的就是续航和充电问题,海马汽车把技术研发的重点放在了固态电池上。相比现在的锂电池,固态电池有三大优势:一是续航里程更长,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2倍;二是充电速度更快,10分钟就能充满80%;三是安全性更高,不会发生自燃。
2023年,海马汽车和中科院合作,成立了固态电池研发中心,投入10亿元研发资金,组建了200人的研发团队。目前,海马汽车的固态电池研发已经取得了突破,能量密度达到了600Wh/kg,比市面上主流的锂电池高出一倍。预计2026年,搭载固态电池的海马新能源车型将正式上市,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彻底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除了固态电池,海马汽车还在智能化技术上加大投入,和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未来的海马汽车,将配备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支持语音交互、车家互联等功能;自动驾驶方面,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在高速和城市道路上都能自动行驶,让家庭出行更安全、更便捷。

(二)产品迭代:三年推出五款新车,覆盖全家庭场景

围绕“家庭智能移动空间”的定位,海马汽车计划在2025-2027年推出五款全新新能源车型,覆盖不同的家庭场景:
第一款是2025年上市的海马8X-E,定位中大型纯电动MPV,主打高端家庭市场,售价25-30万元,配备固态电池、智能座舱、后排豪华座椅等配置,满足家庭高端出行需求;
第二款是2026年上市的海马5X-E,定位小型纯电动SUV,主打年轻家庭市场,售价10-13万元,车身小巧灵活,适合城市通勤,还配备了儿童安全监测系统,保障孩子的乘车安全;
第三款是2026年上市的海马皮卡EV,定位家用皮卡,满足农村家庭和户外爱好者的需求,既能拉货又能载人,续航里程达到600公里;
第四款是2027年上市的海马MPV混动版,搭载插电混动系统,纯电续航200公里,综合续航1200公里,解决长途出行的充电问题;
第五款是2027年上市的海马智能小巴,定位家庭短途出行工具,车身小巧,只能坐2-3人,适合小区内接送孩子、购物等场景,售价5万元以内。
这些车型将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覆盖从10万元以下到30万元以上的家庭汽车市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海马汽车的产品负责人说:“未来的海马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让用户在车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市场扩张:深耕东南亚,进军欧洲市场

在海外市场方面,海马汽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把东南亚市场的销量提升到20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40%。具体举措包括: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能;和当地的能源企业合作,建设充电网络;推出针对东南亚市场的定制车型,比如右舵版海马7X-E。
除了东南亚市场,海马汽车还计划进军欧洲市场。欧洲市场是新能源汽车的高端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利润空间大。2024年,海马汽车已经通过了欧洲的ECE认证,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门票”。2025年,海马汽车将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推出针对欧洲市场的高端新能源车型,主打家庭用户和租赁市场。
同时,海马汽车还将加强国内市场的渠道建设,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布局更多的销售网点和充电设施。到2030年,海马汽车计划在国内建设2000家销售网点和5000个充电站点,让用户买车、用车更方便。

五、海马汽车的发展关键点:在风浪中站稳的“生存智慧”

海马汽车能在汽车行业的风风雨雨中走了三十多年,从海岛小厂到自主车企,再到新能源赛道的转型者,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总结下来,有五个关键点,这也是很多企业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关键点一:借船出海,先活下来再谋发展
海马汽车刚成立的时候,没钱没技术,要是硬着头皮搞自主研发,大概率早就倒闭了。它聪明就聪明在“借船出海”——通过和马自达合作,快速掌握了汽车生产技术,拿到了市场入场券,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这就像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没必要什么都自己做,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借助别人的优势快速成长,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海马汽车一开始就拒绝合作,非要“闭门造车”,可能根本熬不到自主转型的那一天。
而且,海马汽车在合作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它把马自达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都学了过来,培养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为后来的自主转型打下了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是依附,而是要在合作中积累自己的实力。
(二)关键点二:审时度势,及时转型自主品牌
当马自达决定和一汽合作,减少对海马的支持时,很多人都以为海马汽车会就此衰落。但海马汽车的管理层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自主转型”的决定,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却抓住了自主汽车品牌崛起的风口。
汽车行业变化很快,要是抱着“靠别人”的想法不放,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海马汽车的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发展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在顺境的时候就要考虑退路,在逆境的时候更要果断转型。要是海马汽车当时选择继续依赖马自达,或者干脆放弃汽车业务,现在早就被市场遗忘了。
而且,自主转型不是盲目跟风,海马汽车是在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后才动手的,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这就像打仗,得有足够的弹药才能冲锋,不然就是白白送死。
(三)关键点三:聚焦用户,把“实用”刻进产品基因
从早期的普力马、福美来,到现在的海马7X-E,海马汽车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实用。它从来不搞花里胡哨的概念,而是盯着用户的真实需求做产品——家庭用户需要大空间,它就造MPV;用户担心续航,它就研发固态电池;用户觉得价格贵,它就推出高性价比车型。
汽车是消费品,最终要靠用户用脚投票。很多车企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只关注技术参数,不关注用户需求,造出来的车虽然技术先进,但不符合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而海马汽车始终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它的产品总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比如海马7X-E,就是因为精准抓住了家庭用户对大空间、长续航、高性价比的需求,才成了爆款。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产品,都要盯着用户的需求,实用才是硬道理。
(四)关键点四:坚守初心,在新能源赛道不放弃
新能源转型的那几年,海马汽车日子特别不好过,销量下滑,资金紧张,很多人都劝它放弃新能源,回归燃油车市场。但海马汽车的管理层却坚守初心,坚持把研发资金投入到新能源领域,哪怕卖资产也要搞研发。
汽车行业的转型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是海马汽车在困难的时候放弃了新能源,现在可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这就像做一件事,认定了方向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因为短期的困难就轻易放弃。
而且,海马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聚焦家庭用户。它没有像新势力车企那样追求高端化、智能化的噱头,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家庭用户需要的实用车型,这才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五)关键点五:灵活应变,靠合作弥补自身短板
海马汽车知道自己的短板——智能化技术不足,所以它主动和小鹏、华为等企业合作,通过代工小鹏汽车获得收入和技术经验,通过和华为合作弥补智能化短板。这种“灵活应变”的态度,让它在转型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哪家企业能做到“十全十美”。学会和别人合作,弥补自己的短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智慧。海马汽车要是闭门造车,自己搞智能化技术,不仅投入大,而且很难追上头部企业的步伐。通过合作,它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升级,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而且,海马汽车在合作中保持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制造能力。它没有因为合作就放弃自己的生产线和制造经验,而是把自己的制造优势和别人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1+1>2”的效果。

六、总结:在风浪中远航的“实干派”

从1988年到2025年,海马汽车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就像一部“汽车行业的奋斗史”。它没有比亚迪的技术爆发,没有特斯拉的资本光环,却凭着“实干”的劲儿,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借船出海活下来,自主转型谋发展,聚焦新能源求突破。
现在的海马汽车,虽然不是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但它已经在新能源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发展就像航海,总会遇到风浪,重要的是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要有“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智慧,更要有“聚焦用户,坚守初心”的坚守。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海马汽车已经做好了准备。它聚焦家庭用户,押注固态电池,深耕国内外市场,相信在未来的十年里,这家从海岛走出的汽车企业,一定能在新能源的浪潮中,驶向更远的地方。
最后,咱们不妨想想,海马汽车为什么能成功?其实答案很简单:不贪大求全,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畏惧困难,在风浪中坚持;不闭门造车,学会借力发展。这不仅是海马汽车的发展密码,也是所有创业者和企业都能借鉴的成功经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