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工信部公布的399批新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口就觉得,今年车市的节奏明显快了不少,尤其是新能源的阵容越来越丰富,越看越觉得谁都不能抄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找到了一张拍车展的照片,那天正是T台边,旁边坐着一位搞研发的工程师,歪着头看着那辆泰山SUV,他喃喃说:这车的格栅挺大气,但到底能省点料不?说完还笑着摇摇头。这一微表情让我跟着一想:这设计要是批量了,成本会不会比预想的高些?毕竟,巨型格栅和直瀑式的中网,都不是随便做的。
这次新车目录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泰山,估算下参数,整车超过5.2米,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个恐龙版的车,装上1.5T插混,纯电续航370公里,估算每公里电耗在0.15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支持5C快充,出门一跑,充电半小时基本续上一半电。关键是前后轮转向,加空气悬挂,感觉像在玩一把动态平衡。
可以说,泰山价格估算大概在30万—35万(样本少,不一定准),整体算下来,配置这样一台车,成本其实不低。但让我困惑的是,这款车是不是把豪华感变成了标配?以前别的车可能要选配,现在似乎是一口气全标了。
比起同价位一堆SUV,泰山的差别在哪?我觉得主要还是那个尺寸感和科技感,空间够大,配置够整。虽然现在很多车走的是豪华不豪华的感觉,但你想象一下,穿着运动外套装框身材的模特,脸上虽然带点作秀的表情,但哪一部分看起来特别得心应手?我觉得,泰山那个大格栅和直瀑,都像是为了营造霸道的感觉——不过一想,难不成这是研发团队刻意为之?还是成本控制还得看大局。
我还在想,供应链的事情。你说,这个极氪X升级后,动力一下子翻了将近两倍——250千瓦的单电机,续航还能达到365公里。要我猜,换装新电池组时,应该跟芯片供应的关系比较大。毕竟,电池和动力系统的匹配,就像买菜炒饭,塞得满满的,但调料和火候要精准,不然火候一失,干脆变硬。我一边打着比方,一边觉得,未来中,高性能电池和快充技术,也许就是菜市场交易的关键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台车的研发,不只是看性能指标,还包括很多像用户惯这类软性因素。很多朋友都嫌充电太麻烦,我心里就嘀咕:为什么不能像加油那么快?但现实是,电池的安全和续航,始终是硬核问题。这个硬核知识点,我就想不透——是不是技术还没到那个地步?还是说,市场还没真正接受快充+长续航的范式?
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吐槽:这车充个电,别说5分钟,10分钟都嫌慢。这是极端例子,但他的话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用户的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评判一款车好不好的一环。你还记得小时候加油只花几秒吗?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充电就像是带娃等宵夜,都得学会耐心。
这段时间,我一直琢磨,燃油车和新能源怎么比?差别其实很直白,就像买面包和彩虹糖一样。面包能长时间存放,随吃随用,新能源车呢?得每天充电,这个时间成本挺高。估算一下,像我开车,按每天50公里来算,每月充一次,算节约40分钟左右(不考虑充电等待时间,每次充电十几分钟)。实际用起来,还是那点事。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猜测:可能未来的车,会出现一种超快瞬充模式,比如30秒内充到一定比例,像喝一口水一样自然。这个设想我没细想过,但至少,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性不低。难怪我一直觉得未来的电池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快。
回头看看新车目录里那些设计:那台方盒子SUV——iCAR V27,长得有点像个未来的迷你快递车。外观硬朗、撞色设计都很有科技感,我试想像自己驾驶它穿梭在城市里,感觉像是个原创IP。它用1.5T增程器,续航也能达到300多公里(估算),在城市运量上,倒是够用。你说,这样的小车,跟那些巨无霸SUV比,方便得多,停车也容易,但动力呢?动力还是偏中规中矩。
我还注意到,吉利这次亮出银河V900那只增程MPV,长到5360毫米,比我老家那辆王家大院的冗长还多几厘米。装了翼真的外观,挺像翻版林地版,但那内部空间,真是满满的父母在期待的感觉。它能用43.3度或50度电池,纯电续航已经超200公里,感觉还不错,毕竟对大块头而言,这个续航已经算合理。
我倒觉得,未来像这样的大车,能把油和电权衡得恰到好处,就像你去吃火锅,点了个鸳鸯锅,有麻辣也有清汤,体验丰富。你会不会觉得,跑长途还得看配套设施是不是更完善?像丰田的新RAV4荣放,风格更硬朗,加入海外林地版元素,感觉像是在玩复古神器的心情。保证油耗和空气动力学的还要迎合市场年轻消费者的运动心。
说到这个,我突然想到模型车上那只锤头鲨——卡罗拉的前脸设计,激进得像极了刚刚喷完水的鲨鱼。如果你问我,这样的外观会不会吓跑部分年龄层?我猜,年轻用户更喜欢那种咬合感,但中老年人其实更心疼钱,是不是会选择更保守一点的,比如雷凌加点微调的就挺好。
(你看,这段时间我又开始发散了,似乎对中国车企的布局产生了一点看法——他们像是在一盘大棋中摆棋,布局越来越多,不同价位、不同技术方向都在试。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一直觉得,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那次试驾的瞬间——是不是那种能踩上去就停不下来的手感?)
买车的最大趣味,就是在意感觉。每个细节都能折射出设计师的心思,比如那天我在车展旁边,听到一个销售在跟客户说:看得出,这款车设计真是花了心思的。然后客户点点头,眼里又多了一份期待。
不知道,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模样?还是会像这次曝光的那么丰富多彩吗?有时我会猜:这些新车型像一个拼图,每一块都别具匠心,但拼在一起,它到底拼成什么模样?还得靠我们用户去拼。也许,最打动我们的,还是那用心的细节——比如一个隐藏的USB接口,或者一块微型显示屏。
你说,最后的味道会是什么?我还在琢磨那些车里的小秘密。而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已经按耐不住,想要去开一圈最新款的车,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些设计和技术,让我觉得车,比一辆交通工具更像是生活的载体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