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血统”的闹剧,正在国内的汽车市场悄然上演。
一汽这边,仿佛穿越回了某个古早年代,搬出了“正统”的大旗,将上汽奥迪视为“异类”,这番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毕竟,三十多年的合作,一汽-大众奥迪积累的品牌声望和市场份额,那可是实打实的。
八百万辆的保有量,是他们最硬气的底气。
但这就能成为压垮另一方的理由吗?
时间来到2024年第二季度,汽车市场的价格厮杀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终端的优惠幅度,动辄五万、六万,甚至七万,让不少经销商的日子过得是“如履薄冰”。
库存积压的压力,让整个经销商体系都处于一种“哀鸿遍野”的境地。
尤其是Q5L,那诱人的折扣,仿佛在宣告着一场价格战的全面爆发。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汽奥迪的经销商们,终于按捺不住了。
这“炸锅”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
上汽奥迪推出的A7L和Q6,虽然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其激进的定价策略,无疑是给了同级别的一汽奥迪车型当头一棒。
这不就是“左手打右手”的经典案例吗?
自己人之间的内耗,比外部竞争更加残酷,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怎能不怨声载道?
回溯到四月中旬,一汽奥迪经销商集团联合向奥迪中国递交了一份诉求函,核心诉求直指“地位确认”和“资源倾斜”。
字里行间的“正统”之意,昭然若揭,这股暗流涌动,早已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然而,从技术层面审视,这种“血统论”的争论,显得有些滑稽。
“MLB evo”平台,一汽与上汽皆在运用;EA888第三代发动机,两者共享;quattro四驱系统,参数如出一辙;DL382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供应商也非同一家。
技术上的同源性,让“血统”之争,沦为一场没有根基的口水仗。
即便是一汽奥迪所强调的底盘调校差异,也显得微不足道。
所谓的“舒适取向”与“运动路线”,在阻尼系数上不过是百分之十到十五的细微调整。
除非你是赛道上的专业车手,或是拥有极其敏锐的驾驶感知,否则这种细微的差别,普通消费者几乎难以察觉。
正如古人云:“不辨菽麦”,对这些细微之处的过度强调,反而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更深层次的博弈,早已从燃油车时代的“清库存”转向了电动化时代的“卡位战”。
PPE平台,这块香饽饽,谁能率先掌握其在国内的生产主导权,谁就可能赢下未来三十年的先机。
奥迪Q6 e-tron的国产化,究竟花落谁家?
一汽渴望独占,上汽亦不甘落后。
PPE平台所代表的800V高压架构、350kW的超快充功率、以及超过600km的WLTP续航里程,这些都是定义未来豪华电动车的关键指标。
这,才是真正的“生死存亡”之战。
观察一汽奥迪五月份以来的品牌宣传,不难发现其“深耕”、“传承”、“德系正统”等字眼频繁出现,仿佛在用尽洪荒之力,固守过往的辉煌。
而上汽奥迪,则尝试用“新豪华”、“数字化体验”、“个性化定制”等更具互联网基因的标签,试图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然而,从销量数据来看,这种“新势力”式的打法,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市场回报。
面对这种内部分裂的局面,奥迪AG的决策者们,无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
一方面,要安抚作为“老臣”的一汽,给予其经济上的补偿和市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舍弃上汽这条更具市场灵活度和电动化转型潜力的渠道。
双渠道战略,在市场繁荣时期是“锦上添花”,但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则可能成为“引火烧身”的导火索。
消费者在选购奥迪时,关注的是“奥迪”这个品牌本身,而非其背后是“一汽”还是“上汽”。
保值率、维修保养的便利性、二手车市场的表现,这些都是关乎品牌整体价值的硬指标。
当品牌价值被内部的矛盾和内耗所稀释,其长远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困局,唯有“产品线的彻底差异化”。
如果南北奥迪继续在同质化的产品线上展开竞争,这种基于“血统论”的内斗将永无宁日。
奥迪中国的高层,此刻的心情,想必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头烂额。
毕竟,一边是“嫡长子”,一边是“新宠”,如何平衡,考验着他们的智慧。
市场瞬息万变。
比亚迪、理想、问界等中国品牌,在20-30万元区间的产品力进步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智能驾驶辅助、800V快充、空气悬挂、乃至“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曾经的“奢侈品”,如今已成为许多车型的主流配置。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用真金白银为高价值买单。
倘若奥迪集团不能有效解决内部矛盾,集中精力进行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其市场份额,只会如同“沙漏”般,一点点流失。
归根结底,在冰冷的技术参数面前,“血统”之争,显得苍白无力。
谁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谁才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