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对于知名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来说,日子似乎不是很好过,其各地的销量似乎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出现了销量六连跌的情况,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斯拉却宣布还要在欧洲增产,这马斯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一、欧洲销量六连跌,特斯拉却还要增产?
据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在欧洲销量连续六个月连跌的情况下,特斯拉德国工厂却上调了下半年的生产计划。
近日,特斯拉德国工厂负责人安德烈・蒂里希对外表示,受“出色的销量数据”推动,公司已上调德国工厂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蒂里希向媒体透露,“我们的产品销往30多个市场,并且确实看到了积极趋势。”但并未披露具体的产量调整幅度和目标数值。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特斯拉在欧洲地区新车注册量为3.48万辆,较去年同期的4.51万辆下滑22.9%。这已是特斯拉在欧洲销量连续第六个月下滑。
二、马斯克到底想干嘛?
特斯拉近期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堪称黯淡——销量连续六个月下滑。然而,就在众人以为特斯拉会收缩战线、调整策略之时,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欧洲溃败是马斯克自己双重困局的体现。特斯拉在欧洲遭遇滑铁卢并非偶然事件。我们此前已多次指出,两大核心因素正持续蚕食其市场份额:一是创始人马斯克的个人行为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强势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具体而言,马斯克近年来频繁介入政治议题和社会争议事件,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风格虽然为他赢得了流量关注,但也导致部分消费者产生抵触情绪。当公众将更多精力放在解读CEO的政治立场而非产品本身时,品牌的专业性形象难免受损。与此同时,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矩阵快速渗透欧洲市场,它们不仅在电动化技术上实现突破,更通过本地化运营建立了良好的用户口碑,这种增长势头直接挤压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传统强者的生存空间。
其次,增产反而是一种自救的信号。面对低迷的销售数据,马斯克选择用大规模增产作为回应,这绝非简单的赌气之举。从企业管理角度看,这一动作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向资本市场传递出明确的复苏信号。当企业处于舆论漩涡时,最需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重建信心。扩大产能既是对供应链体系的优化整合,也是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布局。更重要的是,此举能够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向竞争对手表明特斯拉仍有充足的资源储备和战略定力。事实上,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决定了单位成本随产量提升而下降,即便短期面临库存压力,长期来看仍能通过价格调整夺回失去的市场阵地。这种以攻代守的策略,恰恰体现了马斯克一贯的激进风格。
第三,潜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价格战预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特斯拉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产品创新乏力导致的竞争力衰退。Model 3/Y系列推出多年未进行重大升级,而新兴厂商不断推出的智能化配置正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在此背景下贸然增产,很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参考历史经验,特斯拉曾多次利用成本优势发动降价攻势,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地缘政治风险,使得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不过危险往往与机会同在,若能配合精准的营销组合拳,比如推出限时优惠、金融补贴方案或定制化服务包,或许能在混乱中找到突破口。关键在于如何平衡销量增长与利润率维护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马斯克在欧洲销量六连跌的背景下仍坚持增产,其战略意图清晰而激进:他试图通过制造端的强势扩张,倒逼市场端的重新洗牌,以此重振特斯拉的市场信心与行业地位。然而,这一策略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马斯克能否真正解决品牌信任危机、加速产品创新节奏,并重建与欧洲消费者的深层连接。短期的价格战和营销攻势或许能带来销量数字的回升,但长远来看,马斯克真正需要做的,是尽快恢复全球消费者,尤其是欧洲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的认可与热爱。只有当特斯拉再次被视为“值得信赖的未来出行引领者”,而非“争议人物的个人秀场”,它才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否则,再大的产能,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