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车市首周惊现逆转,轩逸逆袭前三,小米跌出前二十

国庆长假的余温尚未散尽,10月首周的轿车销量榜单已经透露出市场变局的信号。根据最新公布的2025年10月第一周轿车终端销量数据,虽然处于“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受假期因素影响,整体市场表现并不理想。

10月车市首周惊现逆转,轩逸逆袭前三,小米跌出前二十-有驾

引人关注的是榜单背后的结构性变化:合资燃油车依然表现稳定,在榜单前十名中占据七款;而此前高歌猛进的新能源车型却出现明显分化。

燃油车韧性凸显,合资品牌稳守阵地

10月首周,燃油轿车市场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发布的燃油轿车销量榜单中,前十名有七款是合资车型。日产轩逸和大众速腾的周销量双双突破7000辆,稳居前两名;大众朗逸以6300多辆的成绩紧随其后。B级车市场的常青树帕萨特和迈腾表现也十分出色,周销量均在4000辆以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系凯美瑞则显得有些疲软,本田雅阁甚至未能进入榜单前十。国产燃油车也有亮点显现:长安逸动罕见逆袭凯美瑞,进入榜单前六;艾瑞泽8、红旗H5等车型发挥稳定,排名均在众多合资车型之上。曾经的市场销量王丰田卡罗拉则表现不佳,周销量仅791辆,排名已跌出前三十。

这一现象与燃油车近期的技术升级密切相关。上海数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指出,合资企业开始以车型升档的方式展现诚意,新速腾L已经升档到接近B级车尺寸,新轩逸也升档到接近B级车尺寸。曾经强势的合资品牌在传统燃油车的战场上拾起了“田忌赛马”的打法。

10月车市首周惊现逆转,轩逸逆袭前三,小米跌出前二十-有驾

新能源阵营内部分化,零跑问界逆势上升

新能源市场内部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10月第一周,新能源品牌单周销量破万的仅有3个品牌,比前一周少了5个。前20名品牌销量环比均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下降。

比亚迪虽然继续蝉联榜首,销量从9.24万辆猛跌至5.79万辆,跌幅高达37.3%。吉利银河紧随其后,五菱汽车退居第三。在新势力阵营中,零跑汽车表现抢眼,以0.99万辆的销量成为新势力销量榜首,比排名其后的问界高出2000多辆。问界则以0.76万辆的周销量超越小米,升至第二位。

小米汽车本周销量为0.74万辆,排名新势力第三。这一表现虽然可观,与之前相比仍有所下滑。特斯拉则出现销量滑铁卢,大跌74.3%,从上周的1.93万辆暴跌至本周的0.5万辆,排名从第4滑落至第9。

微型电动车领跑,海鸥跌至第八

在具体的细分市场竞争中,各品牌车型的表现可圈可点。五菱宏光MINIEV以10,127辆的周销量夺冠,吉利星愿则以9939辆守住亚军位置。这两款微型电动车的强势表现,反映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

相比之下,此前表现强势的比亚迪海鸥本周排名跌至第八。海豹06新能源以6677辆的成绩险胜大众朗逸,排名第五。秦PLUS、帕萨特、迈腾都突破5千辆,而逸动、海豚都无缘榜单前十。

宝马3系、奔驰C级等豪华品牌凭借大幅终端优惠,周销量维持在2000多辆的水平。曾经的家轿王者丰田卡罗拉,本周销量仅791辆,已跌出前三十名,揭示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10月车市首周惊现逆转,轩逸逆袭前三,小米跌出前二十-有驾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市场波动背后的多重因素

10月初车市的波动与国庆假期密切相关。据行业数据显示,10月第一周全国乘用车市场日均零售4.4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8%,环比上月同期也下降5%。整体销量下滑的背后,是国庆长假带来的交付滞后效应。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仍在制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

这一痛点在北方市场尤为显著,J.D. Power 2025年东北区域调研显示,冬季纯电车实际续航较标称值衰减达40%,导致燃油车在该区域市场份额环比提升8个百分点。

技术迭代引发的保值焦虑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新能源二手车三年平均保值率为43%,燃油车为62%。

混动技术成过渡焦点,油电竞争进入新阶段

混动正在成为关键过渡形态。插电混动(PHEV)与增程式车型正成为市场折中选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进一步拆解这一结构:纯电动车将占据40%市场份额,而插混、增程式与非插电混动产品合计占据60%份额,其中增程与插混渗透率有望突破40%。

新能源渗透率继续保持高位。10月1-12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36.7万辆,渗透率高达53.5%。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型。市场洗牌的背后,是技术路线、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和消费趋势的综合博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