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8辆、2747辆、715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销量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国内汽车市场上的某个低调“分区”:边缘车企的生存游戏。如今,汽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群雄逐鹿的大戏,在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玩家大杀四方的表面风光背后,那些知名度较低的品牌正在默默寻求自我定位与生存空间。但,消费者还能否买账?这群“绝地求生”的玩家,是在酝酿一场黑马逆袭,还是在消耗最后的存活资本?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真相。
在汽车市场,有些品牌天生在聚光灯下,动辄销量破十万,广告铺天盖地;而这些“边缘品牌”,却活在边角旮旯,蜷缩在不为主流所关注的市场裂缝中。而问题的核心在于: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些边缘车企如何谋求突围?更何况,它们不仅要和强大的头部企业斗智斗勇,还得应对那令人束手无策的消费者眼光——“小牌子,我能信吗?”
就拿睿蓝来说,9月份的销量数字似乎在向世界证明它“还活得下去”,但靠低价吸引眼球的策略能维持多久?北汽制造呢,靠着“情怀车”212系列重新出山,销量看似稍有起色,可提到去年那些翻车事故,你是否会投上信任票?悬念就这样堆叠着:这些品牌是否真的能依靠差异化找到立足点,抑或是卯着劲最终也只是徒劳?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些品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有的低价制胜,有的抱团“大腿”,甚至直接依赖情怀营销。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睿蓝是吉利的一个“实验场”,主打的是换电模式,专门为车辆频繁使用的商务市场设计,从表面上的确有“互联网思维”的味道。但也正是这一多元化的目标——“既想抓住C端用户,又想赢下B端市场”,让它显得既不专注也颇为矛盾。靠两款主打车,特别是微型车蓝气球扛起九成销量,说明它的低价路线是奏效的,可价格一旦抛高......品牌底气究竟还能站多久
而北汽制造则有些迷茫。这个与北汽集团渐行渐远的名字,现在主要依赖改头换面的212和经典越野车维持生存。这里又不得不提一次那个被众多车主狂吐槽的事故:去年因为翻车,A柱大幅变形的212,直接让这个品牌多了个“豆腐渣工程”的污点。可是即便如此,它在9月仍以2747台销量证明了自己在低端市场的“韧劲”。
反观蓝电,又是一块被东风小康培养的新招牌。如今仅凭一款8-15万元级的电混SUV蓝电E5打拼市场,9月战绩只有1562辆。业界议论纷纷,有人夸“小车精致、省油还有态度”,也有消费者表示“不知道这品牌,怕倒闭了售后维修都成问题”。东风这个老派国企虽然有底子,但显然对新品牌的打磨尚需时间。
而比蓝电“更冷”的还有创维汽车——名字很熟吧,家家墙上挂着的液晶电视,摇身一变竟然也做起了汽车。可惜这位“前辈”9月的销量也仅有259辆,甚至自创“健康养生”概念来博出位,搞出了车内“缓解高血压、消除习惯性腹泻”的宣传噱头。消费者却纷纷感慨,这车买下来,是送爸妈去公园的不二首选,更像是汽车界的“老中医”。
表面上这些边缘品牌的确还有不少的市场,销量也没归零,顽强地活着。可它们要面对的不只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挤压,还有深深刻在消费者心中的固有印象——这才是最致命的。
拿北汽集团的BEIJING来说,曾经雄心壮志地把自己定位在新能源市场的高地,指望挑战比亚迪,后来却发现好像一拳砸在了棉花上。毕竟“北汽出品”这几个字在一些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成了“便宜但用不了多久”的代名词。口碑问题,产品自然跟不上,平均每月就卖出千把辆,让人一时之间分不清这品牌是彻底凉了,还是正等待下一个东风。
还有凯翼,这本是奇瑞“亲生”,却被“外嫁”给了五粮液——你没看错,就是我们喝的那瓶五粮液。,五粮液显然更擅长做酒业而不是造车。一位网友形象比喻,“好似一个私厨摇身一变开起了诊所,进门不是饭香而是药味”。顾客虽然对它的便宜价格蠢蠢欲动,但一看到品牌站台方没有造车背景,又要三思了。
正当人们已经对这些边缘车企失去信心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搅局者”开始露头——极石便是其中的另类。
极石原本就是做扫地机器人的,平地一声雷下海造车,推出个性定位的高端SUV极石01。你以为它能靠“仿冒”路虎卫士赚个痛快吗?其实错了,极石尽管有点“山寨”争议,但9月的时候销量还混到了1326辆,并且后劲还算足。消费者买账的理由简单:外形复古好千万别让它变成下一个“罗永浩式项目”。
越到高潮,矛盾也愈发激化。蓝电虽然靠实惠价格吸引顾客,但很多城市却没有完善的维修点;知豆则一边玩着“复出戏码”,一边又走向超级低配的方向,消费者既爱又恨;而斯威X7车型号一个劲效仿宝马,却用低成本材料“批量生产问题”,这种“自砸牌子”的操作,让人不禁为车主捏一把汗。
正当人们期待某些边缘品牌可能迎来反弹之际,更多问题暴露出来。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萎缩、信任危机难以消除,这些困境注定它们的突围之路比想象中更艰难。
创维的命运便最好解读,仅259辆的销量背后,是产品经理的干着急和口号失真。更别提悬而未决的资金来源问题,可能连一台“健康呼吸车”的量产保障都成难题。
而知豆一类的“复活车型”,虽然靠3万元起步的价格打破了堪比“葬礼”的冷清,但是否会催生消费者对安全标准和品质的妥协?这常常引发业内争议。消费者既想省油费省预算,又担心这种车的孱弱本质是否值得。更重要的是,知豆老化的品牌形象与极低配置也让许多人难以真正买单。同样,蓝电、凯翼这样依托“大腿”生存的企业,前景更是模糊不清——手握大量资源的“爹妈”难免有一天失去耐心,届时的窘境怕就难以避免了。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边缘品牌努力活下来的执著,但问题也同样明摆着:这些弱势车企一边想填补市场裂缝,另一边却始终未能解决“信任危机”和“品牌焦虑”。甚至某些品牌的搏命操作,更多像是最后的挣扎。其中一些品牌,对外大推“黑科技”,对内却仍鼠目寸光难于自拔。
至于它们(比如创维和SWM斯威)会不会真有一天能杀出重围、迎来自己的春天?或许,天知道吧。但有一点说得毋庸置疑:国人对性价比、科技感的要求,已经不是“随便有便宜就好”这种简单标准了。
各位同样是消费者的您怎么汽车界这些“小透明”品牌一边低价诱惑,一边却拿不出像样的长促动力,真的还能继续生存多久?又或者,是否有人愿意赌这一把“实力底牌”?评论区来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