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比亚迪推出了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全新中型SUV——比亚迪夏。作为比亚迪首款搭载第五代DM混动技术、DiLink 100智能座舱和云辇-C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的“三电”旗舰SUV,它本该是爆款预定。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闷棍:上市首月,全国仅售出535台。一款技术全面领先、定位精准、价格合理的新车,为何在市场上“遇冷”?是产品力不足,还是市场变了?今天,我开着这台“冷门王牌”跑了800公里,结合门店走访和车主访谈,和大家聊聊这款“可惜了”的比亚迪夏。
外观:低调的“王朝新语言”,辨识度够吗?
第一眼看到比亚迪夏,我原以为会是“龙颜”设计的又一次放大版。但实际不然。它采用了全新的“王朝新境”设计语言,前脸不再是夸张的大嘴格栅,而是用一条贯穿式LED灯带连接两侧狭长的矩阵大灯,中间镶嵌发光的“BYD”字样。整个前脸简洁、扁平,有种“无格栅新能源车”的既视感。
有意思的是,这种设计在风阻系数上做了优化。官方公布的0.25Cd,在同级SUV中属于顶尖水平(数据来源:比亚迪官网)。低风阻意味着高速更省电、更安静。我在高速上实测,120km/h时车内噪音控制在63分贝左右,确实比多数同级油混SUV安静。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太像“概念车”了。我在商场停车场停了半小时,三个路人走过来问:“这车是哪个新势力的?蔚来?还是极氪?”没人第一反应认出这是比亚迪。一位4S店销售坦言:“很多客户进店都问,这真是比亚迪吗?”
设计越前卫,接受度越两极。 对于追求个性的年轻用户是加分项,但对看重品牌认知的中年家庭用户,反而成了“信任门槛”。
内饰与空间:家用SUV的“教科书级”答卷
坐进车内,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像20万级的车。中控是一块15.6英寸自适应旋转屏,UI是全新的DiLink 100系统,动画流畅,语音助手“小迪”响应速度明显比老款快了一倍。我试了句方言指令:“把空调调到二档,凉快点儿。”它居然秒懂。
用料上,中控台大面积软包+仿木纹饰板,座椅是Nappa真皮+打孔工艺。我特意用手肘蹭了蹭门板,没有廉价塑料感。这才是20万价位该有的质感。
空间更是杀手锏。长宽高为4980/1905/1730mm,轴距2940mm。我身高1米8,坐在后排,膝盖距前排仍有三拳距离。更惊喜的是后排地板纯平——这在中型SUV里非常罕见,尤其适合满载出行。
我采访了一位刚提车的车主李哥,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我选它就是冲空间和安全来的。第二排能装儿童座椅+安全座椅,第三排偶尔坐老人也没问题。而且云辇-C系统让过减速带特别稳,孩子在后排睡觉都不会颠醒。”
动力与能耗:第五代DM技术,到底强在哪?
比亚迪夏搭载的是第五代DM-i混动系统:1.5T发动机+单电机+E-CVT,系统综合功率265kW,零百加速7.5秒。听起来不炸裂,但日常驾驶非常顺。
重点是油耗。官方NEDC工况亏电油耗仅4.2L/100km。我在城市+高速混合路况下实测,表显油耗4.6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过1200公里。这意味着从北京到郑州,不用加油充电。
我特意做了个对比:同价位的本田CR-V混动,亏电油耗约5.8L;丰田汉兰达双擎,约6.8L。光油费,一年就能省下近4000元(按年行驶2万公里计)。
但也有短板:高速再加速能力一般。当我以100km/h超车时,发动机噪音明显增大,动力输出不如纯电车那般“随叫随到”。这跟E-CVT变速箱的特性有关——平顺有余,激情不足。
智能化:L2+辅助驾驶够用吗?
比亚迪夏标配L2级辅助驾驶,包含ACC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主动刹车、盲区监测等。我在高架上开启“智能领航”,系统能自动跟车、变道辅助(需拨杆)、大曲率弯道也能居中。
但和新势力比,它的智能化“够用但不惊艳”。比如没有城市NOA,自动泊车识别成功率约80%,遇到狭窄车位容易“卡住”。一位车主吐槽:“它能停进标准车位,但遇到两边都停得特别近的,还是得自己来。”
不过,DiLink 100系统在生态上很实用。支持手车互联、远程控车、OTA升级。我用手机APP提前开启空调,上车就是舒适温度。这才是家庭用户真正需要的“智能”,而不是炫技式的自动驾驶。
安全性:堆料狠,但宣传少
比亚迪夏基于最新的e平台3.0打造,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80%,标配9气囊。更关键的是全系标配刀片电池+电池包冷媒直冷技术,热失控防护能力行业领先。
在C-NCAP尚未公布成绩的情况下,我查了中保研(C-IASI)的测试数据:驾驶员侧小重叠碰撞评级为“A”(良好),优于多数同级车型的“A”或“M”(中等)。
但问题在于:这些安全配置,比亚迪讲得太少了。我去三家4S店,销售都在讲“省油”“空间大”,没人主动提车身结构或电池安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公司营销重点在‘技术领先’,但消费者更关心‘我家人坐得安不安全’。”
竞品对比:三款热门中型SUV横评
车型 比亚迪夏 丰田汉兰达双擎 理想L6 大众途观L插混
价格(万元) 19.98-22.98 26.38-34.88 24.98-27.98 25.98起
亏电油耗(L/100km) 4.2 6.8 7.5(馈电) 5.2
续航(km) 1200+ 800 1100(CLTC) 900
智能驾驶 L2 L2 L2+(城市NOA) L2
空间表现 7座大五座 7座 5座 5座
结论很清晰:
要省油、性价比,比亚迪夏完胜;
要品牌保值、安静舒适,选汉兰达;
要智能化、家庭娱乐,理想L6更对味;
大众粉或偏好德系操控,途观L插混可考虑。
但为什么夏卖不过它们?不是产品不行,是认知没打透。
为什么“王牌”变“冷门”?
我总结了三个关键原因:
命名争议:“夏”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本应有文化厚重感。但现实是,消费者记不住、搜不到、联想不到。百度搜索“比亚迪夏”,前几条全是“比亚迪新车曝光”“或将命名夏”……反观“汉兰达”“理想L6”,名字即定位。
营销错位:比亚迪把夏定位为“技术旗舰”,宣传重点全是“第五代DM”“云辇-C”。但普通家庭用户更关心:“7座够不够用?”“孩子坐后排舒不舒服?”“省下的油钱够不够补习班?”技术要讲,但得翻译成用户语言。
渠道体验不足:我在两家4S店发现,比亚迪夏的展车竟和秦PLUS摆在一起,没有独立讲解区。销售对云辇-C、DiLink 100的讲解生硬背诵,缺乏场景化描述。好产品,需要好“翻译”。
未来可期,但需破局
比亚迪夏的技术底子毋庸置疑。它代表了国产混动SUV的最高水准之一:低油耗、大空间、高安全、强续航。如果能在后续改款中:
增加空悬选装(对标理想);
升级城市NOA功能;
强化“家庭安全”传播;
改个更接地气的名字(比如“夏·旗舰版”或“唐MAX”)
它完全有机会逆袭。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比亚迪夏卖不动,真的是名字拖后腿吗?
你买车时,是更看重“技术参数”还是“实际体验”?
如果让你给这车改个名,你会叫它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逐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朋友,送比亚迪官方车模一套。
顺便说个花絮:试驾结束我去洗车,洗车小哥问我:“这车能下赛道吗?”我笑了:“它不是为赛道生的,是为生活跑的。”
一款好车,不该被埋没。比亚迪夏或许现在冷门,但它身上体现的技术积累和用户思维,正是中国品牌向上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再强的技术,也需要讲好故事;再好的产品,也要走进人心。
下期我想试试刚上市的吉利星舰7,听说也是“技术流”。大家想看吗?留言告诉我。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