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这事儿挺热闹——华为造车的定位问题,被好些人翻出来当谈资了。有人说华为现在两头不讨好,往上拼不过小米的"发烧友"标签,往下打不过比亚迪的低端市场,中间商务车又被BBA压着,活脱脱要成"夹心饼干"。这话有道理吗?咱今天就唠唠这几位车企的算盘,再看看刚冒头的尚界H5,说不定能看出点门道。
先说小米,雷军造车那会儿就喊"为发烧而生",现在看SU7的定价和配置,确实没跑偏。我有个开汽修厂的朋友跟我说,最近来问SU7的年轻人多,大多带着"试试新东西"的心态,买的就是个"智能发烧"的标签。小米本身有手机生态的底子,车机系统跟手机无缝衔接,这对年轻用户来说挺戳痛点——你看现在年轻人开车,能连手机、语音控制、甚至玩点车载游戏,比单纯看空间动力更来劲。小米这步棋,算是在新能源汽车里撕开了条"极客赛道",暂时还没遇到硬茬子。
再看比亚迪,人家早把"低端市场"摸透了。去年我去深圳跑出租,跟司机聊天才知道,比亚迪e5、秦PLUS这些车型,在出租车圈里占了不小比例。为啥?一是续航实在,跑一天充一次电够使;二是维修便宜,配件到处能找着;三是政策友好,好多城市对新能源出租车有补贴。上个月乘联会数据出来,比亚迪秦家族单月卖了5万多台,其中网约车、出租车占比快到四成。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把这摊子生意做成了"流水线"——从电池成本控制到规模化生产,人家玩的就是"薄利多销"的实在生意。前两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好多低端品牌扛不住倒闭,比亚迪反而借着这波红利把市场份额冲到了35%,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时候再看华为,问题就显出来了。华为智界的车,论智能驾驶确实有两把刷子,激光雷达、鸿蒙座舱这些配置放在30万级车里挺能打。可问题在于,30万这个价位太尴尬——往上,BBA的5系、E级、C级车,品牌溢价摆那儿,用户为logo买单的不少;往下,比亚迪汉、小鹏P7i这些车,配置差不多但价格更实在。我有个在4S店工作的亲戚说,最近来看智界的客户,大多是"既想要智能配置,又舍不得BBA面子"的犹豫型选手,真正下单的反而不如预期。更要命的是,前阵子有传闻说比亚迪要降价冲量,要是真降到20万出头,那华为智界的性价比优势可就没了——毕竟同配置的车,便宜两三万,谁不心动?
不过最近汽车圈冒出来个"搅局者",就是那个16.98万起售的尚界H5。我刷短视频刷到个试驾视频,博主拉开车门就说"这价格还带L2+辅助驾驶,内饰软包摸起来跟30万的车似的"。查了下资料,尚界H5用的是比亚迪的混动系统,智能座舱跟华为有合作,相当于把两家的长处揉到了一块儿。最绝的是定价,16.98万刚好卡在"低端市场往上够一够,中端市场往下降一降"的位置。我有个做汽车媒体的朋友说,这价格一出来,好些原本盯着比亚迪秦的用户都开始犹豫了——同样的预算,尚界H5能买到更智能的配置,这谁顶得住?
回到华为的问题,现在汽车市场早就不是"谁技术好谁就能赢"的时代了。用户选车,品牌、价格、配置、售后,哪样都得占点。小米靠生态圈黏住年轻人,比亚迪靠规模化和性价比吃透大众市场,BBA靠品牌溢价抓高端用户,各有各的活法。华为要是还想在中端市场硬挤,要么得找到新的差异化卖点,要么就得学学尚界H5这种"抱团取暖"的路子——毕竟单打独斗,可敌不过人家联合作战。
说到底,汽车这行就像开饭馆,有人专做快餐赚流量,有人做私房菜攒口碑,有人卖高端宴请撑场面。你非要在快餐和私房菜之间搞个"四不像",顾客自然觉得"不如去隔壁"。华为要是想清楚自己要赚哪波人的钱,把定位摸准了,未必不能杀出血路;要是继续这么"两边都想抓",那可真得小心被挤兑得"没地儿下脚"。
最后说句实在的,现在新能源市场卷得厉害,光靠技术堆料可不够,得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尚界H5这事儿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与其在中间地带死磕,不如找准自己的"根据地",把擅长的做到极致。毕竟,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企业,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