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周和一个老修理工聊起特斯拉,他跟我说:这车看着傻大黑粗,维修时也不算太难,就是配件一时半会儿难找。我当时心里想,这难找零件,倒是挺能反映供应链紧张的现状。特斯拉曾经靠着那个Model 3把市场份额从寥寥无几直接推到80%以上,省掉了不少开荒的成本,卖得飞快。
但现在呢?根据Cox Automotive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特斯拉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跌到38%,这是自2017年秋Model 3大规模量产以来的最低点(体感/估算)。这数据一看,特斯拉的光环不再了,买家开始转头投向其他品牌,比如福特的Mustang Mach-E和大众的ID.4(样本少,但是趋势明显)。这俩车在同价位上,比Model Y实操体验明显更细致,内饰质感和续航管理省心不少,日常用着确实方便。这种差别,就像买菜时挑青菜和西红柿,你觉得菜叶平平,西红柿却饱满晶莹,有时候就是心理作用,关键时刻很影响决定。
我试着把这个现象放在供应链和研发流程里想一想。特斯拉的供应链相当像一家快餐店,老板说得了,菜单简单,所以原材料采购快速灵活,但长时间不换菜单,顾客就想换换口味。其他品牌开始像开了家更讲究的饭馆,不断改菜式,提供多样化选择。尤其是供应链中某些关键零部件如果能弹性调配,能更快推出新车型,就像厨房有备用刀具,工作更顺畅。特斯拉在产品线上太过聚焦,升级换代慢,这就导致新鲜感不足。
顺便说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我曾记录一个特斯拉粉丝的话:买Model 3时感觉自己是未来世界的一员。但到了今年8月,他又说,我开始想买别的了,毕竟新车型多了,技术也成熟不少。这说明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
我之前说特斯拉份额跌到38%就很糟了,这话也大了点,毕竟38%也算市场头把交椅了,只是冠军光环开始黯淡。电动车市场大盘还在涨,总销量韧性强,如果联邦税收抵免到期,销量短期内可能会割肉,但从长远看,这只是阵痛。市场分蛋糕的人更多了,蛋糕本身也在变大,谁能拿下多少份额,还很难说。
说到税收抵免,我好奇的是,这种政策的结束,制造商和消费者都会怎么调整?补贴暂停,价格不变是否吸引力立马下降,还是有潜在需求支撑销量?(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政策影响太复杂,不好简单预测。)
有个朋友是某品牌电动车销售,说:现在客人问的最多的不是续航,而是智能驾驶系统好不好用。这变化让我觉得,买家在挑车时,对软件体验和OTA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不仅要调硬件,还得保证软件不能掉链子,这对研发节奏和测试流程都是挑战。
你有没有觉得,同一价位的车对比有点像买手机?比如iPhone和安卓,差不多价格,生态、系统流畅度就完全不同。电动车也是,谁能把整个生态链搞顺了,谁就有机会长期留住客户。特斯拉以前做得很好,是早期的iPhone,但现在越来越多安卓入场,大家掰着指头算买哪家。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假设一辆Model 3售价4万美元,平均每年折旧15%(体感/估算),五年下来大概剩下不到半价。相比之下,一些新势力用更低的售价和质保政策竞争,或许能用更低的成本吸引预算有限的年轻用户。你觉得,这样的价格战对特斯拉死守技术溢价有威胁吗?
我自己也有点犯嘀咕了,特斯拉会不会为了一时保市场份额,反而跟其他厂商一样去打价格战?毕竟,当初他们打的是性能和科技感的牌。价格便宜了但品牌力没增强,反而容易陷入一种各做各的恶性竞争。
这中间,又不免让我联想到研发背后的锅碗瓢盆。供应链问题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锅坏了,洗菜洗碗都麻烦,节奏乱了,饭做不成。特斯拉曾经吃了自己流水线的红利,现在这条水管有点老化,换起来麻烦。其他家厂商不断添新水管,水流丰富,所以能及时出新品。
故事说到这儿,不知你有没有留意,最近街上跑的电动车颜色和款式,比过去几年多了不止一倍?买车的人到底在想啥?喜新厌旧,还是找合适?还是说,市场已经开始像个菜市场,货越来越多,挑头疼了?
我最后还是想问一句:当产品不再是唯一的时候,品牌如何留住最挑剔的用户?这答案恐怕比造车还难掰清楚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家那台Model 3倒是每天早上开始充电,屏幕亮起的那一刻,那蓝色的车标,总让我有点安心。你呢?愿意为这种安心感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