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燃油车还会在路上吗?一线城市和偏远地区用车现状大不同
前几天跟邻居老赵在小区门口闲聊,他说自己刚换了辆混动,问我是不是准备也跟着换。我家那台老帕萨特跑了快十年,发动机声音都变了,但加油站还是比充电桩多得多。其实最近听销售顺嘴提起,2035年之后非混动的纯燃油新车就不让造了,全国范围都这样。海南更猛,说是2030年就要全面禁售纯燃油——比全国提前五年。政策没那么死板,还给留着混动做缓冲。这两年吉利、上汽那些牌子都开始主推插混和纯电,说2025新能源车型能占六成以上。
不过各地情况差得很远。我去年去了一趟新疆,看见加油站随处可见,可充电桩基本找不到。有师傅说西北、东北那边平均每平方公里连半个充电桩都没有。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呢,楼下停车场里头都是绿牌,有的小区装的充电口甚至超过八成。这种地方开纯电确实方便。但到冬天,我有亲戚在哈尔滨,说自家新能源续航直接腰斩,只能靠燃油或者强混救急。
前阵子看群友自测的数据,今年国内新能源销量已经过半,大概百分之五十多点吧,而且明年估计还得涨。不过县城、小镇这些地方才刚起步,渗透率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据说2025全国还有1500万辆左右的燃油新车卖出去,这规模相当于整个德国市场——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事儿。
传统厂商也不是坐以待毙。听修理厂王师傅讲,现在不少品牌把内燃机热效率搞到45%以上,还有48V轻混啥的,不少豪华品牌推出的新款插混续航直接破千公里。他还吐槽BBA那些高端车型虽然销量降了一些,但单价高的大排量豪华轿车依旧坚挺,“机械质感这玩意儿不是谁想替代就能替代”。其实现在买纯汽油版的人越来越像挑小众货,就为某种驾驶体验或者特殊需求。
用起来,其实还是场景决定选择。我表哥去年带孩子去西藏自驾,一路下来发现只有加油站靠谱,加满一箱800公里妥妥地。而他朋友买的是插混,比亚迪DM-i那类,每天上下班用电足够,到野外再烧汽油,不怕断粮。在东北冬季,有人专门选长城DHT,就是怕极寒下掉链子。有数据统计,这类“基建盲区”用户占四分之一,全国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传统动力。
另外还有些人就是信赖机械结构,比如35岁以上老司机,对什么残值率、电池寿命总觉得心里没底。他们常跑长途或做网约车,更愿意选维保便利、配件便宜又熟悉的车型。“修理铺永远不会嫌你是老款”,这是王师傅常挂嘴边的话。而且据群里分享,全国加油站数量和充电桩差不多,但后者七成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小镇乡村还是靠汽柴油撑着。
倒是最近身边不少家庭考虑买增程式或插混,比如理想或者问界这种,可以拿绿牌,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今年插混销量涨幅据说快翻倍,比纯电增长速度还猛。这种“中间态”模式可能未来几年会成为主流,因为大家既要政策红利,也舍不得放弃应急能力。不少人吐槽:买来就是图个省心,“既能吃草又能喝水”。
真要等到2030年前后,各种动力形式估计“三分天下”:大部分城区通勤都是全靠纯电;需要兼顾长途和日常出行,多数家庭会选强力增程或插混;而真正偏远地区、高端越野以及发烧友改装圈,还轮得到传统燃油活跃——只是变成“小众刚需”,不像以前满街都是。
我自己平时上下班20公里,在市里开其实早晚迟早都会考虑转向新能源。但爸妈住农村,每次回去看到村头那个被风吹歪的小型充电桩,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之前维修店李师傅讲过一个冷知识:很多二手市场上的老SUV反而因为耐造、容易修,在三四线特别受欢迎,有时候比同龄的新势力还能卖出好价钱。那些追求机械原始感的人依然舍不得放弃涡轮声浪与换挡顿挫,“有味道才叫汽车”。
至于将来到底怎么选?谁知道呢,也许哪天政策再变,新技术冒出来,把所有预判打乱也未必。不过目前来看,无论是哪一种动力方式,都只是为了解决不同人的实际问题罢了。如果真到了淘汰的时候,那一定也是悄悄发生,而不是一夜之间消失无踪……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新闻报道及日常生活经验,如销售口述、维修技师交流等碎片信息综合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