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

如果一个曾经代表品质与信赖的汽车品牌,最终却成了母公司财报里一笔“不得不背负的成本”,这究竟是战略的必然,还是市场的误判?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这不是假设,而是捷达品牌正在经历的真实困境。2019年,一汽-大众为它赋予独立品牌身份,寄望于用“国民神车”的情怀撬动下沉市场。可五年过去,捷达非但没能成为销量新引擎,反而在品牌形象、产品定位和用户认知之间陷入了尴尬的泥潭——它像是一辆被推下坡的车,惯性前行,却不知终点在何方。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上半年,捷达品牌累计销量约12.3万辆,同比增长7.2%,看似稳中有升。但细究其构成,VA3、VS5、VS7三款车型中,超过70%的销量来自终端大幅优惠后的“价格换量”。以VS5为例,官方指导价8.68万元起,实际终端成交价已跌破7万元,部分地区甚至逼近6.8万元。这种“低价内卷”模式,短期内能维持数字体面,却正在吞噬品牌的长期价值。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捷达究竟卖给谁?早年桑塔纳、捷达(老款)风靡全国时,它是“公务车+出租车”的代名词,代表着皮实耐用与高保值率。如今的捷达品牌,试图承接这份情怀,但目标人群早已迭代。年轻人追求智能、设计与个性,而中年群体更看重品牌溢价与服务保障。捷达夹在中间,智能化配置落后同级竞品至少一代,设计语言又缺乏辨识度,既不像“德系”,也不够“新势力”。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有意思的是,大众集团在全球其他市场正加速高端化与电动化转型,而在中国,却让捷达承担起“走量清库存”的角色。发动机多为EA211系列的老旧调校版本,变速箱以爱信6AT为主,技术平台仍基于PQ34的魔改版本(如VA3),与大众自家的MQB平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技术降级”策略,短期内降低了制造成本,但也让捷达在消费者心中彻底与“过时”挂钩。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有人会反驳:下沉市场不就需要便宜耐用的车吗?但现实是,五菱星光、比亚迪秦PLUS、长安CS55 PLUS这些对手,早已用混动技术、智能座舱和更高安全标准重新定义了“性价比”。捷达引以为傲的“德系血统”,在真实续航、智能语音、主动安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一位维修厂老板曾告诉我:“现在修捷达,客户第一句话往往是‘这车便宜,别修太贵’。”当品牌沦为“廉价替代品”,连服务端都开始自我矮化,它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视角:捷达正在成为一汽-大众内部的“资源分流器”。原本属于大众品牌的渠道、营销预算和售后资源,被大量倾斜至捷达网络建设。目前捷达已拥有超400家独立经销商,但单店月均销量不足50台,远低于行业健康线。这些门店既要维持“德系”形象,又要靠促销清库存,运营压力巨大。不少经销商私下抱怨:“卖一台捷达,利润还不够支付员工工资。”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更讽刺的是,当一汽-大众主品牌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时,捷达却还在主推燃油车。2024年推出的VS5改款,依旧没有混动或纯电版本。而在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0%的中国市场,这种坚持无异于逆流而上。它既没能帮助大众抢占低端新能源市场,又拖累了整体电动化节奏,成了战略上的“夹心层”。

我们当然可以归因于市场变化太快,或者决策层对下沉市场的误判。但更值得反思的是:当一个品牌诞生之初就背负着“降低成本”“清理老旧技术”的使命,它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真正“独立”?捷达不是失败在产品力,而是失败在“身份原罪”——它生来就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消化包袱。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捷达的品牌资产正在持续贬值,继续投入是否还有意义?关停并转会不会是更理性的选择?又或者,大众能否像斯柯达当年尝试的那样,通过设计革新与电动化重生,给捷达一次“二次创业”的机会?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未来三年,或许就是捷达最后的窗口期。它不再只是一个车型,更是一面镜子,照出合资车企在新时代转型中的挣扎与困顿。当情怀耗尽,技术落后,我们究竟还需要一个“伪德系”吗?抑或,中国消费者早已准备好迎接一个更真实、更创新、更懂他们的汽车时代?

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缘何成累赘?-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