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湖南省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暨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工作汇报会在长沙召开。会上,4位湖南青年代表作主题分享,讲述他们勇立潮头、矢志奋斗的青春故事。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现将他们的发言逐一摘登。
(4月24日上午,湖南省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暨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工作汇报会在长沙召开,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阳程星作主题分享。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名片】
阳程星,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故事】
我至今还记得2014年,刚加入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就去到了新疆戈壁滩。当时我们住的是铁路施工单位的工棚,十几个人一间,野外作业的大餐就是老干妈配馒头。大家每天从早六点忙到晚上十点。完全没有上下班概念,唯一的休闲就是捡石头。
有一天,忽然一阵强风吹过,我们住了二十多天的板房瞬间就塌了,吓得大家赶紧往外跑。大家一边跑还一边喊:赶快抢出数据硬盘和电脑!一个比较瘦小的同事,被风吹了起来,幸好前面有根电线杆,他死死抱住,这才保住小命。
有人问,这么夸张吗?要知道这里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风灾最严重的地区,最高风速达17级,相当于两倍12级台风,而且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年均在160天以上。大风卷起的砂石,瞬间就能把车玻璃砸烂。
那火车开到这里咋办?轻则停运,重则翻车!不过那是以前了,现在我们团队创建的大风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一地区的铁路高速行车难题,您可以大胆放心去旅行!
2011年至2016年,阿根廷、南非、韩国发生一系列铁路碰撞事故,场面触目惊心。当时,中国高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意识到,要让中国高铁这张靓丽的名片不断走向世界,高速列车的安全性能尤为重要。如何为列车运行装上“保险杠”,让司乘人员工作出行更安全?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要有所作为。
2017年,我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就是——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
从国外回来,我就接到出口美国的地铁车耐撞性研究及评估的硬骨头。时间紧、任务重、指标高,经过三个月没日没夜苦战,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任务,美国专家现场竖起大拇指。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自主研建的首套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测力试验系统,获得CNAS、CMA测试资质和4个国际权威机构认可,我们发明了耐冲击吸能安全列车设计、试验及评估技术,关键耐撞性技术指标显著优于国外,完成复兴号、波士顿、墨尔本等国内外列车耐撞性设计、优化及评估,服务出口列车3000余辆。同时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相关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我们团队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特等奖4项),还有中国专利金奖2项。
我深知个人的成长得益于时代,更得益于国家强盛。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经常和学生说,要把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只有把我们的创新成果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才会活出新时代年轻人的价值和意义。
湖南是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我自己就是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起来的,这些年我也见证了好多年轻人的发展进步,也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年轻人的呵护支持,还有共青团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帮助。饮水思源,我是团队普通一员,是中南大学普通一员,也是湖湘大地年轻科技力量的一员,我相信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金种子,在潇湘大地破土成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 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