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榜前十仅剩三款油车,电动小车逆袭城市通勤
“你说现在这汽车市场,真是变天了。”这是上周在修理厂里听老王师傅感叹的。七月刚过,微信群里又有人晒销量榜单,说什么前十名只剩朗逸、轩逸和博越L还算纯正烧油的,其余全是新能源。原来那句“没发动机声浪就不叫车”,如今听着像段子。
我家楼下那停车场,以前满眼都是各色轿车SUV,现在绿牌越来越多——尤其那些小型电动车,看着不起眼,却天天有新面孔。有次邻居大姐边挪她的海鸥边念叨:“以前嫌这种代步小电瓶太low,现在买菜接娃都靠它。”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还有吉利星愿,这些名字本来都被当成“老头乐”笑话,可最近反倒成了通勤神器。
这些小电动价格也实惠,有时候不到四万块钱就能提回家。以前飞度风光时,我还想着哪天换个飞度玩改装,但今年七月据说全国才卖出去75辆……群友都调侃,“连个零头都混不上。”
其实这两年堵车越来越烦人,市区找停车位跟打仗似的,大块头开出去就是累赘。我表弟在上海上班,他干脆把家里的CR-V闲置了,每天骑共享单车或者开星愿去地铁口——他说一年下来保养省不少钱,还不用担心限行。对年轻人这种便宜灵活的小型新能源,比传统燃油轿车划算多了。
不过让人更吃惊的是,那些高价新能源也开始霸榜了。这次榜单里,小米SU7和问界M8直接杀进前十,小米定价二十一万起步顶到快三十万;问界M8更狠,一出手就是三十五万八千八顶配快四十五万。“不是只有便宜货才抢市场,高端油车也坐不住啦!”销售顺嘴一提,说宝马三系指导价虽然高达31.99万,但优惠后裸车十八六左右,不少群友已经转投SU7阵营;奔驰C级优惠幅度更离谱,都快赶上雷克萨斯ES和沃尔沃S60降价节奏了。这几年豪华品牌打折像跳水比赛一样激烈,你真要按成交价算,小米SU7确实够得上豪华门槛。
为什么会这样?我爸一直纠结,“电动车续航能不能跑远?”但插混、增程这些新技术早解决这个问题。据维修师傅吹牛,“满油满电1977公里不是梦”。而且很多厂家搞“三电终身质保”,不像燃油机还卡着3年5万公里。有一次隔壁老李换涡轮增压器花了一大笔,他气得直骂:“早知道买台不用怎么修的新势力。”
驾驶体验也是另一回事。我试过朋友家的比亚迪汉EV,加速一脚下去直接推背感,不用降档、不用拉转速,也没有发动机咆哮,就是安静地冲出去。“你开一次就懂啥叫秒起步,”他笑着说。从性能到舒适性,再到日常维护费用,新能源车型基本把传统燃油碾压了一遍。
不过有件事值得琢磨:这些热门新能源有没有冷门配置?据群友爆料,有台MINIEV加装座椅加热结果掉线报警,好像还是系统兼容问题。另外问界M8有个智能香氛功能,据销售讲不少客户第一次闻觉得怪味儿,要自己慢慢调试才合适。有些地方充电桩分布稀疏,比如西北某县城,一哥们自测从兰州跑敦煌,中途差点被困沙漠,只好临时借宿农家乐蹭220V插座充整夜。他吐槽道:“再先进,也得看路况。”
还有维修圈里的段子:去年冬天北京某店接到一辆轩逸熄火故障,查半天发现只是积碳太厚影响喷嘴雾化,而同批入店的一辆海鸥则因为APP升级导致中控黑屏,两拨技师互相嘲讽谁麻烦更多。现在养护圈流行一句话,“修汽缸不如刷固件”。
至于未来嘛,也没人敢断言啥绝对趋势。但每次上下班路口望过去,那排绿牌越发扎眼。一切变化都是悄悄发生的,从“不屑的小型纯电”变成主流,到高端品牌纷纷卷入价格战,再到朋友圈里偶尔晒出二手轩逸低残值……或许,下一个故事,就该写写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渐渐淡出的经典车型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随机引用自用户微信群讨论、售后技师口述及公开行业数据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