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第一感受放这儿:
奥迪 Concept C 刚把“经典与未来”熬成一锅浓汤,端上来是能让设计师落泪的雕塑;
而全新的 iX3 ,则是把实验室搬进了车里,BMW的“工程( zheng zhi )正确”。
外观:“肾”收了,线条顺了!
好消息:肾不再抢戏,比例回归、腰线收紧、整体更干净,终于从XM那满是褶皱狰狞的面容,回归到了一辆BMW应该有的精致样子。发光前脸儿,终于从概念车翻译成了量产语言,不再是油改电的临时妥协。同行媒体也普遍认为这次的外观比之前的电动 BMW 更“成一体”,不是那种贴几片扎眼的蓝色饰条就叫未来的路数。
但,在我这种很需要情绪价值的人眼里,iX3 又有点太过理性,被风洞和空气动力学工程师修理过的外观,把性感交给理性支撑,把浪漫交给了风阻系数。
的确,官方把TA当新时代开场锣,意义大过造型上的花活。
内饰:43 英寸“挡风玻璃下沿”信息带 + 斜切中控
这套“Panoramic iDrive”把关键信息拉成一条横幅,铺在挡风玻璃下沿;正中再斜着钉一块“菱形态”的大屏;方向盘像一件家具展艺术品,按键熄火就隐身。理性说,它确实把注意力拉回前方、减少低头,算是“HUD 的新解。
感性说,这内饰,有点像博物馆装置艺术:站在那儿还连连点头称赞,但一坐进去可能就开始找“返回键”。
按键?我没找到,不过,按照车头都开始用光来画脸儿的路子,内饰就别再指望能有真实行程的“物理按键”了!
说实话,BMW真的在革自己的命,不是么?
天使眼,没了。
霍氏弯角,变了。
双肾差点儿就变成了斯科达和起亚。
iDrive旋钮,彻底消失。
希望灵魂:“纯粹驾驶乐趣,Sheer Driving Pleasure”别变。
但是,可能我这都是老Bimmer的一厢情愿,现在都是Z世代了,审美在变,臭老头们,靠边站!BMW在年轻人中大卖就好!
顺嘴提个外网未经证实的消息:有论坛反馈:“主屏支持 CarPlay,但那条全景信息带和 HUD 不支持”
——要是真是这样,也挺 BMW 的:我会给你一个更好的方案,所以不需要你的方案。
架构与硬件:这次不是“参数涂口红”,是真上干货
800V 电气架构、Gen6 圆柱电芯、据称 10 分钟补进 230 英里/370 公里、最高 400 kW 直流快充、官方续航里程“400+ 英里/800+ 公里”,外加第六代 eDrive,把损耗、重量、成本都往下砍——这些不是 PPT 花拳绣腿,是把“充得快、跑得远、算力高”一次性补齐。
开起来怎么样?
只能看看别人怎么说:
提前试驾的媒体已经给出“底盘回到 BMW 舞台中央”的调性:转向、制动、能量回收的衔接在做统一的“品牌手感”,而不是各玩各的电控小宇宙。也就是说,它不像某些同级电车那样“快得很无聊”,而是努力把“快”做成“好开”。即便是电动,突然得是BMW。
个人吐槽:
- 优点:工程含金量高得像一间移动实验室;快充和续航终于把“补能焦虑”打到墙角;底层动态有回到 BMW 本行的迹象。
- 槽点:那块斜切中控屏和“极简家具派”的方向盘,会逼疯怀旧党;物理交互的“减法美学”走得有点狠。
对比刚刚写过的另一辆车:如果奥迪 Concept C 是一杯拿铁泡沫上画出的复古徽章,那么 iX3 是此时此刻正吸在我的iPad顶端的Apple pencil——简洁至极、写字极顺、功能丰富,但你会怀念伴随着笔尖在纸张上沙沙作响,墨水渐渐晕开留下的笔迹……
全球“Bimmer 舆情雷达”:谁在鼓掌,谁在皱眉?
扫了一圈全球专业媒体 & 发烧友社区的首波反馈(非科学抽样,取样自当天报道与置顶讨论串/热评):
1) 专业媒体(主流国际汽车媒体/通讯社)
- 基调:偏正面到积极,重点夸平台、续航、补能和新座舱思路;少量对中控屏形态的“保留态度”。
- 代表口径:“Neue Klasse 开场、续航/算力/充电一次性上台阶。” “风格更成熟统一、43 英寸全景显示是内饰主角。” “战略车型,价格/配置要兼顾中国等关键市场。”
- 情绪比例(媒体):≈ 70% 正面/中性 : 30% 质疑(主要集中在“中控屏形态/交互哲学”)。
2) 发烧友社区(Bimmerpost、Reddit 等)
- 基调:对“方向盘造型+斜切中控屏”吐槽声大;对“全景信息带/HUD 效果”&“驾驶回归”持谨慎乐观。
- 代表原话(节选):“方向盘和菱形屏真丑,开得再好也难受。” “看着像 XP 年代播放器皮肤;但全景下沿信息带还挺妙。” “做工还有点像早期样车,但那条 HUD/信息带我喜欢。” 也有“告别 iDrive 旋钮,整体比现款整洁”的正面看法。
- 情绪比例(社区):≈ 40% 正面/中性 : 60% 负面(负面集中在内饰形态与交互“太屏化/太设计感”)。
结论:
媒体看“时代意义与技术跃迁”,更乐观;
资深车迷则更挑剔,Neue Klasse 的硬实力被认可,但有没有像老 BMW 一样,一握方向盘就把你驯服的信任,要靠真正的路试与长期口碑来赢。
和奥迪 Concept C 的对照:
Concept C 的美学是“用极简雕塑唤醒情绪”;iX3 的美学是“用理性工程制服情绪”。前者用Auto Union的经典造型演绎出了全新的设计;后者把“人机界面”做成了整车叙事的核心。
两台车代表了当下德系的两条岔路口:
一条走“情绪先行的美学复兴”,
一条走“工程优先的技术王道”。
最后啰嗦一句:
iX3 像一位精英外科医生:刀法极稳、效率爆表、病人转身就能出院;但我还是会想念那个会抽雪茄、会跟你吹牛、会在山路上骂你“别怂”的老车手。
但回到现实——当夜里电量剩下 12%,你更愿意坐在谁的副驾里?
答案,多半已经写在那条发光的全景信息带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