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最新的瑞虎9家族,要说变化,不算大。早就听说新款要来了,没啥惊喜,基本就像穿了个新衣,没啥新花样。刚才我还翻了下笔记,看到销售说:年底价格还会再调,有折扣空间。 这个我也猜不到真假,但心里总觉得,厂家对新车的期待还不够强。
你知道的,汽车公司做研发,讲究的其实就是放量和控制成本。这次基本上就是外形轻微修修补补,配置升级一下,技术上没啥爆点。很多家都走这个套路,比如同价位的合资车,像长安CS75Plus、哈弗H6,也都是在用中规中矩的调校,稍微丰富一点配置的战法。
我之前跟修理工聊过,他说,瑞虎9的尾灯其实挺有辨识度,但我心想,要是夜里只看尾灯,倒没那么容易区分,到底哪家哪款。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别的品牌的LED尾灯,多手段切换,能变出好多表情,而瑞虎9的尾灯貌似就线条流畅点,灯组不那么复杂。是不是,配置越简单,出故障概率也低点?但也可能,用户会觉得没新意。
一开始我觉得,新款就是把配置堆进去,外观不多变,打个折就行。但这会不会是商家的保守策略呢?毕竟,研发成本这么高,把日子过好,没必要搞得全新体验。但是,实际上你往往发现,越是大品牌,越喜欢用细节变化来刺激消费者,比如配色、灯组微调、内饰用料加点新款。反正我个人觉得,外观这点,基本不可能焕然一新。
这次瑞虎9的动力系统,表现得挺理性。2.0T引擎最大192kW,峰值扭矩400牛·米,传8速自动,在同级别里算中规中矩。想想就像普通的快递车,效率还行,省油又够用。它还可以搭配全场景智能四驱(CDC阻尼悬架),这一点值得一提:相比之前没有的锁死差距,悬架调校让整车稳一点。你知道的,这技术其实就是轻轻摇晃梦中船的调调——偏硬偏软,看开车的人喜欢哪个。
而新配的插电混动,最大功率115kW,电机再加上油,纯电续航估算就是106公里(体感,样本少)。我猜,这个续航其实挺够用的,市区通勤基本不成问题,想长途,就得保持车子在混动状态。我一直觉得,插电混动最难的点就是充电便利和续航真实表现,这次的纯电里程,真得算不错,但我总觉得,有没有被高估点?毕竟,充电桩的普及情况还是个变化。
得到这个信息后,我还在想:这款车的价格区间,15到21万(估算/体感),这么一看,跟一些合资车比,配置差别其实不大。比如哈弗H9或者长安CS75Plus,都能搭载类似配置,差别啥?差在品牌感吧,或者一些细节做工。瑞虎9的做工给我感觉,差不多是家用车的标准,舒适度还可以,但细节就看个人了。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张内饰大图,中心的回字形出风口,配大屏,确实挺顺眼。然后想到:这次淡化了新颖感,是不是为了稳扎稳打,让用户觉得安心?毕竟,要拉消费者注意力,不能光靠新设计,还得靠实实在在的配置升级。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问:你觉得,消费者在选车时,最在意的,是外形的新鲜感还是内部的配置实用?
真要让我挑,可能我会更关心:这车用料和做工的细节,是不是踏实,而不是外表换了一点点。这车现在还算挺多年以后的小升级,可能几个月后折扣就能捉摸的很。
还有一件事我在琢磨:这一次新车,基本没有价格大跳,就像那个裁缝师傅,顺着线条和剪裁,稳扎稳打。毕竟,变革太大,风险高,品牌如果走神,掉队可就惨了。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消费者是不是有时候用价格敏感度去衡量一款车的价值?除了配置够用,日常养车的成本也太重要。你算过没有,一公里油钱和电费大约分别多少?我大致心算,一箱油(50L),在八块钱左右,一次大保养要两三千,按10L/百公里算,油耗大概8L/百公里,油钱不到六块,一个月跑三千公里大概花费不到二百零三十块。电,充电也便宜,家里逆变器接的话,电费可能一度一块五,算下来,短期使用成本比油低不少。年算下来,可能比油车便宜一两千块,也就是说,油电混合能节省不少。
但我还在想,既然技术差不多,配置能接受,价格还算合理,未来会不会早早推出高折扣?这是个疑问。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真正决定一辆车的,还是那些细微的感受。比如操控时的油门反馈、刹车的线性,或者车内那股未知的细腻质感。你有没有觉得,有一些车,开起来会让人觉得踏实,而有些可能只看参数都觉得还行,但开在路上就心不甘情不愿?
反正我觉得,要是追求新鲜感,也可以期待一下下一代纯电的变化;要保证日常用车的稳定性,瑞虎9的升级似乎没有让人特别意外,但也没让人失望。
到你会装作没看出来吗?其实我有点喜欢高配里的那个光瀑音律氛围灯,那感觉像是给车里披上了星空。每次打开,比起纯黑屏幕,总感觉多点生活的趣味。你平时会在哪个细节上用点心?我还真挺想知道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