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

最近大家聊起车,可能都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前几年,欧洲那些老牌车企,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喊着要全面拥抱电动车,那架势,恨不得把加油站都改成充电桩。

可风水轮流转,现在你再看,像标致、雪铁龙、Jeep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它们背后的那个超级大集团——斯特兰蒂斯,突然调转枪头,开始大力推广一种叫做“轻度混合动力”的东西。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说好的电动化革命呢?

怎么又开始捣鼓起这种半油半电的东西了?

这究竟是技术上的新花样,还是被现实逼得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这背后藏着的故事,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要想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知道这些欧洲车企头上悬着一把什么样的“剑”。

这把剑,就是欧盟定的那个堪称“变态”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

这个法规说白了,就是给每个汽车公司划了一条红线,你一年卖出去的所有新车,把它们的碳排放量平均一下,得出的这个数字不能超过标准。

要是超了,对不起,等着收天价罚单吧。

这个罚款可不是象征性地罚个三五万,而是跟你卖了多少辆车挂钩,你卖的车越多,罚得就越狠,罚款总额能高到让一个跨国巨头都肉疼。

斯特兰蒂斯集团旗下品牌林立,个个都是欧洲市场的销量大户,可想而知,这排放的压力有多大,简直就像是每天被追着讨债一样。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一开始,他们的如意算盘是靠纯电动车来“拯救世界”。

因为纯电动车是零排放,每多卖出去一辆,就能大大拉低整个公司的平均排放值,好去中和那些还在卖的燃油车的“碳排放”。

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

欧洲的普通老百姓,跟咱们这儿很多人想法也差不多,对纯电动车的热情并没有车企们预想的那么高涨。

充电不方便、冬天续航打折、车价又贵得离谱,再加上政府的购车补贴一减少,很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这纯电车是不是还不太成熟?要不我再观望观望?”消费者一犹豫,车企就傻眼了。

指望的救世主没来,罚款的最后期限却一天天临近,这可怎么办?

火烧眉毛了。

就在这个进退两难的节骨眼上,斯特兰蒂斯集团想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折中方案。

既然一步到位搞纯电动车,市场接受起来有困难,那咱们就先退半步,用一种成本相对可控、效果立竿见影的技术来救急。

于是,“48V轻度混合动力”(MHEV)就被推到了舞台中央。

你可能觉得,这“轻混”听起来不新鲜啊,不就是给发动机加个小电机,帮帮忙嘛,能有多大用处?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要是这么想,那就小看斯特兰蒂斯这次的决心和技术投入了。

他们这次玩的,可不是咱们印象里那种只能省一丁点油的“伪混动”,而是把这套系统做得很实在。

首先,他们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集团军”作战。

斯特兰蒂斯旗下品牌众多,用的是共享平台,这就意味着,只要一项新技术研发成功,就能像流水线生产一样,迅速安装到各个品牌的车型上。

你看,从法国的标致308、3008、408,雪铁龙C4,到意大利的阿尔法·罗密欧Junior、菲亚特600,再到美国的Jeep自由侠,这些市场上最走量的车型,几乎是排着队换上了这套新的48V轻混系统。

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用庞大的销量规模把研发成本摊得薄薄的,用最快的速度把排放法规这个大窟窿给堵上。

其次,在技术层面,他们也确实下了功夫。

就拿标致和雪铁龙用的那套系统来说,它远不止是加个电机那么简单。

它的核心是一台1.2升的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的是一个6速双离合变速箱。

妙就妙在这个变速箱里,竟然集成了一个能实实在在输出22马力、51牛·米的电动机。

这还没完,发动机上还连着一个独立的皮带启动发电一体机。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这套组合拳,再配上一块容量接近0.9千瓦时的锂电池,已经让这套系统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轻度”这个名头。

它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在城市里开车,等红灯后起步的那一下,车子可以完全靠电力驱动,悄无声息地就动起来了,那种顺滑安静的感觉,确实有几分高级电动车的味道。

虽然纯电跑不了多远,但这种体验上的提升是实打实的。

更有看头的,是那台发动机本身。

它用了一种叫做“米勒循环”的燃烧技术。

通俗地讲,就是让发动机在吸气的时候“故意少吸一点”,然后在压缩做功的时候“更卖力地压榨”,目的就是为了把每一滴汽油的能量都用到极致,提高热效率。

这么做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排气温度降低了。

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恰恰为另一项高级技术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可变几何涡轮(VGT)。

这东西过去可是个稀罕货,因为它对材料要求高,一般只在保时捷911 Turbo那种百万级别的跑车上才能见到。

现在因为排气温度降下来了,就可以用成本更低的材料来制造,于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家用车也能用上了。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米勒循环配上VGT,这套组合现在几乎成了欧洲车企提升内燃机效率的“标准答案”。

所以你看,斯特兰蒂斯这波操作,不光是为了应付法规的“面子工程”,也是在技术上秀了一把“里子”。

那么,站在欧洲消费者的角度,这套东西确实挺有吸引力。

它比纯燃油车开起来更顺、更安静,还能省点油,体验升级了,但价格又不像纯电动车那样涨得让人望而却步。

在“买纯电还下不了决心,买纯油又觉得有点落伍”的纠结心态下,这种轻混车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现实替代方案”。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我们自己的国家,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再去看斯特兰蒂斯这番苦心经营,那感觉可就完全不同了。

可以说,当欧洲车企还在为他们的轻混车能实现“电力起步”而感到欣喜时,我们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就在混合动力这条赛道上跑出了另一个维度。

说句不客气的话,斯特兰蒂斯这套在欧洲市场被视为“救命稻草”的先进技术,在我们国内消费者看来,已经有点“不够看”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已经把“混合动力”玩得炉火纯青。

斯特兰蒂斯的轻混系统还在小心翼翼地用着不到1度电的电池,想着怎么在起步和滑行时省下那一点点油。

斯特兰蒂斯加速推广轻混车型,应对欧洲法规,抢占市场先机-有驾

而我们以比亚迪DM-i、长城Hi4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车上动辄就装着十几度、甚至三四十度的电池,能实实在在当纯电动车开,跑个一两百公里完全不用烧油。

平时上下班通勤,就是一辆纯电车,周末要出远门,它又变回了一辆没有续航焦虑的混动车。

这种既能当电车用,又能当油车开的模式,才是真正打到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心坎里。

更不用说还有理想汽车那样的增程式,把家庭出行的需求和电驱动的舒适体验结合得明明白白。

所以,斯特兰蒂斯的轻混战略,从根本上说,是一场为了生存而打的“防御战”。

它是在纯电路线推进不顺,法规压力又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务实的补救办法。

它是一个过渡性的“桥头堡”,帮助这些传统巨头在电动化的大潮中不至于被罚款的巨浪拍死。

但是,从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和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上,它已经明显落后于我们中国品牌一个节拍。

这感觉就像,我们都已经开始普及能上网、能视频通话的智能手机了,他们还在研究怎么让功能机发彩信更流畅一些。

技术本身没有错,也很精妙,但它所处的时代和竞争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因此,斯特兰蒂斯的这番操作,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生动的观察案例。

它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汽车巨头,在时代变革的阵痛中是如何挣扎、思考和应对的。

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凭借着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在新能源技术上毫不犹豫的巨大投入,已经在这场全球性的汽车革命中,取得了多么扎实的领先优势。

他们还在为如何平稳过渡而“补课”,而我们,早已在探索下一代技术该往哪里走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