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

必须承认,最初我对增程式电动汽车抱有极大期待。

无需安装私人充电桩、没有续航里程困扰,还能获取新能源车牌,这些优势听起来堪称“完美座驾”的标准配置。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驾驶,我发现这类车型存在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厂商在宣传资料中对“电耗数值”始终避而不谈。

进一步研究后更令人惊讶,不仅电耗数据缺失,就连“整车重量参数”也鲜少被提及。

深入调查后才明白,这绝非宣传疏漏,而是刻意隐瞒的关键信息。

本质上来说,增程车企对“电耗与车重”的缄默,恰恰暴露出产品难以回避的核心缺陷 。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谈及这个问题,不少消费者可能觉得无关紧要,甚至会质疑:

“关注电耗真有必要吗?”

毕竟在新能源时代,电力成本相对较低,百公里多出几度电,换算下来不过几元钱的支出。

尤其对于增程式车辆,这种观点似乎更有市场——

日常通勤依赖电力驱动,长途出行切换燃油模式,既然无需全程依赖电池,电耗高低又有何妨?

至于整车重量,多数人更是不以为意。

从理论层面来看,车辆自重越大似乎越具优势:

代表用料充足、结构坚固、底盘扎实……

给人以行驶平稳、驾乘安心的直观感受。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恐怕并非表面这般简单。

过高的电耗与过重的车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人们想象。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许多人将其视为“微不足道的成本增加”,实则这两个参数直接影响车辆的综合性能上限——

动力表现、操控质感、能耗效率、安全性能,都会因它们受到显著制约。

先探讨电耗问题。

表面上,电耗不似油耗那样直观反映成本支出,不少车主使用多年都未曾关注过具体数值。

但资深汽车从业者都清楚,电耗指标实则是衡量“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性能的关键参数。

简单来说,电耗高低直接决定电池使用寿命。

这一点对增程式车辆尤为重要。

多数人认为电耗高仅意味着能耗增加,却忽视了其对电池寿命的潜在影响——较高的电耗会加速电池老化进程。

因为动力电池存在循环充放电次数限制。

电耗越高,行驶相同里程所需充电次数越多,电池循环寿命消耗速度也随之加快。

这最终导致电池性能衰减提前且更为明显。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曾进行过实测对比:

2019款特斯拉Model 3行驶11.6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仍保持在89.3%;

而2020款理想ONE仅行驶10.3万公里,电池健康度已降至75.6%。

短短四年间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若使用年限进一步增加,电池性能衰减程度将更难以预估。

这便是忽视电耗指标所付出的真实代价。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再来看整车重量问题。

相较于电耗,车重往往更容易被消费者忽视,但其造成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许多人将车辆自重与“品质高级感”“安全性”“行驶稳定性”直接划等号。

然而这种认知存在误区,过重的车身本质上是产品设计的副作用,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性能问题。

以刹车性能为例,车辆自重每增加200公斤,刹车距离至少延长5米。

当前市场上,部分增程式车型整备质量已达到2.4吨甚至2.5吨,这一重量指标已接近全尺寸MPV水平,但底盘与车身结构设计却未能同步升级。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为弥补过重车身带来的操控缺陷,部分车企不得不配备空气悬挂、连续可变阻尼(CDC)减振系统等高端配置。

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部分车型即便搭载这些先进配置,驾驶质感仍未得到明显提升,甚至不如未配备同类配置的轻量化车型。

究其原因,这些技术本质上是在对先天设计缺陷进行补救——

车企并非在优化悬挂系统,而是试图支撑过于沉重的车身结构;

不是在提升操控性能,而是在维持基本的行驶稳定性。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更值得警惕的是,超重车身带来的安全隐患。

日常轻微剐蹭或许影响不大,但在遭遇剧烈碰撞时,重型车辆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显著高于轻量化车型。

底盘结构变形、轮胎爆裂、悬挂系统失效……这些并非实验室极端测试场景,而是增程式车主真实经历过的事故画面。

根源就在于,车辆自重超出底盘设计承载能力,导致关键部件难以承受冲击力。

增程车企闭嘴不谈“电耗与车重”,这是它们,永远不敢直视的伤疤-有驾

综上所述,切不可低估“车重与电耗”这两项参数的重要性。

看似细微的指标差异,实则隐藏着车辆性能的核心短板。

车企避而不谈的参数,往往是消费者难以察觉的产品缺陷。

真正影响用车体验的,并非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长期被忽视、直至爆发才引人关注的潜在风险。

因此,选购增程式车辆时,务必将电耗与车重纳入重点考量范围。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