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在深圳街头,你只要伸手拦下一辆比亚迪,十有八九会听到这样的问候——“您好,尾号是多少?”。
这虽是个玩笑,却道出了一个事实:比亚迪和网约车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比亚迪汉,曾经的王朝网旗舰,如今在深圳等南方城市成了专车司机的“心头好”。
而比亚迪秦就更不用说了,老款秦EV几乎成了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代名词。
新款秦PLUS的EV版本,也难逃此命运,只有插电混动的DM-i版本,因为某些地区网约车政策的限制,才在家用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但就算如此,秦PLUS DM-i的车主们也没闲着啊。
我所在的车友群里,讨论最热烈的不是改装心得、不是驾驶体验,而是如何“接单”、怎么“薅各网约车平台的羊毛”。
这让人不禁感叹:比亚迪的车主们,是不是都把买车当成了一种投资?
但是,比亚迪官方对这个标签似乎颇为敏感。
有网友曾发布内容调侃“比亚迪汽车≈网约车”,结果被官方给举报删除了。
这份“忌讳”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困扰比亚迪已久的难题:网约车标签,到底是福还是祸?
01 网约车标签=最硬核的产品质量认证?
抛开偏见不谈,车辆能被网约车市场青睐,能够被网约车司机认可,这本身就是对比亚迪产品力的极大认可。
想想看,网约车一天跑的路程,可能比普通家用车一个月跑得还多。
这种高强度、长里程的使用场景,无异于对车辆性能的极限测试。比亚迪能够在这一市场中站稳脚跟,恰恰证明了其在可靠性、耐用性和三电技术方面的过硬实力。
特别是在电动车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方面,没有真本事,根本经不起网约车司机们日复一日的“折磨”。
比如,之前跟一位比亚迪秦EV出租车师傅聊天,他告诉我驾驶比亚迪秦EV三年:“这车我跑了30万公里,除了正常保养,没出过什么大问题,电池衰减也不明显,充满电还能跑400多公里。我们司机群里对比亚迪的评价都还不错,皮实耐用还省电。”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约车市场为比亚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活广告”平台——成千上万的网约车,就是行走的“广告”。
02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网约车标签的阴影
然而,理性的分析往往敌不过感性的认知。
在很多人心目中,“网约车”三个字依然与“低端”、“廉价”挂钩。
除专车外,普通网约车确实很难给人以高档感。当消费者花费十几万甚至二十多万购买一辆比亚迪汉时,却要时常面对“这是不是网约车”的疑问,心理难免会有些落差。
这种印象无疑会影响到比亚迪品牌向上发展的步伐。
我个人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扰。
在比亚迪汽车秦PLUS DM-i降价到7.98万的时候,就被很多身边的朋友调侃,有人直接跟我说“跑滴滴一年赚的钱还没有车企降价的多,你车子是多少钱买的?”,还有朋友直接跟我说:“师傅,我手机尾号8888”……,面对朋友的这些调侃,说不难受肯定是假的,但是又不能怼回去。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难受主要是因为我确实没有接单,也没有跑滴滴的打算,纯家用……。
而对于真正拿去接单的车主来说,可能就不会存在这个困扰了。
03 车主:买车顺便赚外快,何乐而不为?
但换个角度,网约车标签也并非全无是处。
比如,车友小林,也是秦PLUS DM-i车主,主业是公司程序员:“我买车本来就是为了通勤,后来发现顺路接个单,一个月能赚回油费电费,何乐而不为?”。
后来,发现车友群不少朋友都是这么干的!
看来,对于务实型消费者而言,网约车标签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成了加分项——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购车心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尤为普遍,“买了比亚迪汽车,治好了我的失业焦虑”。
04 比亚迪的两难:如何平衡大众与小众?
面对这一局面,比亚迪的处境颇为微妙。
一方面,网约车市场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和稳定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这一形象,又会阻碍品牌向高端化发展。
这种两难境地并非比亚迪独有。
回想一下,曾经的丰田、大众等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从“国民车”到“个性化选择”的转型阵痛,品牌向上之路,本质上就是一场与消费者固有认知的较量。
在这方面,比亚迪汽车已经在尝试破局。
比如推出高端品牌仰望,发布新品牌方程豹、腾势汽车,都是试图重塑高端品牌形象的努力。但如何在不丢失基本盘的前提下,实现品牌形象的跃升,将考验比亚迪的智慧。
不过,个人认为一个品牌的价值,不应由它被如何使用来定义,而应由它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来决定。当一辆车能够同时满足家庭出行的舒适性、网约车的经济性、以及驾驶的愉悦感时,这难道不是产品力的最佳证明吗?
而对于比亚迪汽车车主们来说也要平衡自己的心态:“车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呢?”。
如果,真的在乎,那就去贴个膜,改个色吧!
对此,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