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米SU7的舆论双刃剑:销量与骂战并存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一路狂飙,2025年渗透率突破45%,满街绿牌早不是新鲜事。
可同样的事故,发生在小米SU7身上,总能瞬间引爆热搜——这辆“网红神车”似乎被按在舆论放大镜下反复灼烤。
数据不会骗人。中汽协最新报告显示,新能源车整体事故率同比下降12%,伤亡率降幅达18%。
但小米SU7的舆情热度,却像坐上了火箭——河南一起16车连撞事故,24小时内登上8个平台热搜。
更荒诞的是,事故责任尚未认定,评论区已盖起千层楼:“又是小米失控”“雷军飘了”。
这种“事故即原罪”的逻辑,逼得32万真实车主集体沉默——他们用钱包投票买下车,却不敢在网上说句实话。
2025年6月11日,河南郑州街头发生多车碰撞。
一辆小米SU7在左转车道违规右转,与直行车辆相撞后失控,波及16辆非机动车与汽车。
现场视频里,电动车残骸散落一地,伤者瘫坐路边。
涉事SU7车头损毁严重,前机盖扭曲变形,年轻女车主被警方带走调查。
事故本属典型交通案件,交警通报明确指向“驾驶员操作不当”。
可某些自媒体标题却清一色写着:“小米SU7再酿惨剧”“失控狂飙撞翻16车”——车辆品牌名被刻意放大,责任认定被悄然隐去。
同一天,青岛一辆SU7 Ultra因碰撞导致车内白酒起火。
消防报告清楚写明:“副驾驶易燃物引发燃烧”,小米副总裁李肖爽也及时澄清。
但某些报道仍用“小米汽车当街自燃”做标题,评论区涌入大量“工业垃圾”的谩骂。
这种选择性放大,连特斯拉车主都看不下去了:“当年我们被叫‘刹不住车’,现在轮到小米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做过统计:新能源品牌中,特斯拉年均负评率28%,小米SU7上市仅11个月就冲到35%。
更讽刺的是,同期某德系豪华电车发生电池起火,报道量不足小米事故的三分之一。
朋友上个月刚提SU7 Max版,现在开车出门总要撕掉车标。
他苦笑着吐槽:“网上天天喊失控,同事都问我是不是敢死队——可这车我开了3000公里,连剐蹭都没有”。
这不是个例。小米SU7车主群里,每天有人分享续航实测、智驾体验。
但一遇社会新闻,群聊立刻冷场——“说好话被骂水军,说真话怕被网暴,不如装死”。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沉默螺旋”:当一种观点占据舆论高地,反对者会选择闭嘴。
如今小米车主正陷入这种困境——中保研碰撞测试全优的成绩没人提,偶发事故却被架上热搜审判。
更恶劣的是造谣。前阵子微信群疯传“小米驾校撞死学员”,配了张绿化带事故图。
实际是某媒体试驾活动中的轮胎打滑,车辆仅轻微受损。但“致命车祸”谣言已传遍抖音快手。
小米法务部连发12封律师函,王化在微博怒斥:“拿人命造谣,良心不痛吗?”
可造谣成本太低,辟谣跑断腿——这何尝不是所有网民的悲哀?
必须承认,小米SU7并非完美。
车主反馈雨刮器凹槽积灰、后排空间紧凑等问题,官方也承认“在持续改进”。
但把产品缺陷和交通事故混为一谈,无异于耍流氓。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4年数据明示:90%重大事故源于超速、违规变道等驾驶错误。
河南事故的完整监控视频后来曝光:SU7在斑马线前未减速,强行右转酿成大祸。
这分明是人的问题,却让车背了黑锅——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该怪刀还是怪拿刀的人?
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容错空间。
蔚来ET5上市初期因软件BUG遭群嘲,如今月销破万;小鹏G6也曾被唱衰“药丸”,现在稳居SUV榜单前十。
雷军说小米汽车要“跻身全球前五”,这野心需要用户包容,更需要舆论公平。
少些“看新车企倒闭”的戾气,多些“让国产车变强”的格局——毕竟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中国消费者。
下次刷到小米事故新闻,不妨先问三件事:
责任认定出了吗?其他品牌类似事故有多少?车主真实体验如何?
32万沉默的车主,才是中国新能源革命的基石。
他们的方向盘,不该被流量绑架;他们的选择,值得被尊重而非嘲讽。
你身边有SU7车主吗?欢迎分享他们的故事。
让真实的声音,盖过键盘的噪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