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大车企纷纷砸钱做广告,但消费者却只认那几家品牌。这是为什么呢?近发布的2025上半年品牌健康度报告给出了答案:小米SU7凭借粉丝经济杀疯,智己L6靠产品硬实力稳居前七,口碑才是破局关键!
用户心智争夺战,才是真正的生死局!
问界、比亚迪为什么能霸占发展信心榜前三?门店铺得够多只是基础,用户开过都说好才是真本事。智己闷声干大事的典型,背靠上汽这棵大树不张扬,激光雷达全系标配这种真配置反而圈住一批自来水。
NPS榜单更扎心!
小米把手机圈那套玩得溜,首批车主直接变推销员。智己更绝,L6被追着黑热搜还能稳坐推荐榜第七,车主群里全在自发晒续航实测。反观某些品牌,天天吹逼格,车主提车三个月就在维权群当群主。极氪这波真该急了,吉利亲儿子资源喂到嘴边,结果用户推荐值被新势力甩开身位。还有蔚来,乐道新车发布会搞得像科技春晚,转头老车主都在问换电站会不会倒闭。
现在消费者精得很,参数表能造假,车主朋友圈晒的续航里程可骗不了人。
说到底,新势力烧钱换流量的玩法过时了。要么学小米搞生态绑定让人逃不掉,要么像智己死磕三电技术让黑粉都闭嘴。光靠老板微博吹牛,不如给老车主多送几次免费保养。
小米这波赢麻了,雷军造车比罗永浩带货狠多了。不过智己是真意外,被黑成那样车主还拼命安利,上汽这回总算搞对方向。倒是某些豪华品牌,标值十万车值五万,当消费者韭菜呢?
2025年新能源赛道血流成河。
七月新报告撕开残酷真相:巨头厮杀中,消费者记住的品牌不足三成。技术参数战早该停了,用户心智争夺才是生死局。年轻人用钱包投票时,续航数字远不如社群认同重要。当Z世代把环保当社交货币,传统车企还在吹嘘电池密度——某新势力靠用户共创设计内饰,三个月销量反超老牌大厂。
这才是当代品牌密码:让车主成为行走的广告牌。
别再砸钱投开屏广告了。今年爆火的三个案例全在玩“场景渗透”:高端品牌把试驾会搬进美术馆,平价车型联名奶茶店推充电积分兑换。用户等一杯芝士奶盖的时间,足够完成三次品牌触达。线下体验店变身网红打卡点,自传播流量碾压硬广十倍。
警惕技术自嗨陷阱。
某车企狂吹自动驾驶实验室,用户反馈却是“导航总导进死胡同”。真实场景里的1%漏洞,足以摧毁十年建立的信任感。反观服务口碑榜首品牌,24小时响应群连轮胎扎钉都管送备用车。售后才是长情的告白。
跨界联名不是贴标游戏。
科技企业×新能源的爆款组合,内核是数据共享:智能家居与车机深度互联,通勤路上空调自动预热。这种丝滑体验比百场发布会更有说服力。当充电桩进驻民宿停车场,旅行平台会员自动兑换超充额度,场景化服务正在重构消费决策链。
老牌车企危险的误区:把年轻化等同于二次元营销。
95后要的是科技平权——十万级车型配齐L2辅助驾驶,入门款也能手机远程控温。价格敏感不等于将就,他们比父辈更懂参数对比。某国产新势力靠透明成本报告逆袭,电池材料采购价直接印在海报上。
品牌人设崩塌只在一夜间。
某高管吹嘘“软件付费是趋势”,遭遇万人退订潮;竞品立刻打出“终身免费OTA”旗号收割市场。当代用户要的不是完美产品,而是能被共情的诚意。危机公关黄金四小时里,真诚道歉比法务函管用百倍。
七月杰兰路调研戳破泡沫:头部品牌NPS值断层领先的秘诀,是把车主变成合伙人。
从产品命名到服务定价,万人票决机制让每个用户手握决策权。当普通车主出现在品牌发布会C位时,传播裂变才真正开始。
记住这个公式:技术优势×情感链接×场景渗透=用户心智占有率。
中控屏再大也装不下冷漠,电池再强也撑不起傲慢。2025年的决战现场,卷技术不如卷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