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混动为何跌落神坛?三大致命缺陷曝光!真相太扎心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就在短短几年前,油电混动汽车市场是何等一番光景。

那时候,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油电混动车型,简直就是汽车消费市场里的“香饽饽”。

它们凭借着比纯燃油车低一截的油耗,和无需充电的便利性,被誉为“最聪明的选择”。

油电混动为何跌落神坛?三大致命缺陷曝光!真相太扎心-有驾

想买一辆热门的混动凯美瑞或者雅阁,不加价提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排队等车更是家常便饭。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再环顾四周,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油电混动,似乎正在迅速地失去光环,甚至在很多人的购车清单里,已经不再是优先选项。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政策的原因,还是技术被淘汰了?

今天,我们就用最朴素的大白话,来聊一聊油电混动汽车为何风光不再。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普遍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将油电混动(HEV)的式微,简单归咎于它无法享受新能源政策的红利,比如上不了绿色牌照,也没有国家补贴。

这个说法在过去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在今天,它已经无法解释全局。

毕竟,中国真正实施严格汽车限购限行的城市屈指可数,在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蓝牌车与绿牌车在路权上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把油电混动卖不动的原因全部推给一张牌照,显然是片面的。

真正给油电混动带来致命一击的,并非政策,而是来自其“同门师兄弟”——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的全方位超越。

变化的核心,源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用车成本和用车体验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大家选择油电混动,看中的是它在不改变任何用车习惯的前提下,实现了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它本质上依然是一台燃油车,只是通过电力辅助来降低油耗,百公里能省下两三升油,一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开支。

这在充电设施匮乏的年代,无疑是最佳的节能方案。

油电混动为何跌落神坛?三大致命缺陷曝光!真相太扎心-有驾

但是,如今的用车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充电桩无处不在了。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经超过850万台。

这个数字意味着,从城市中心到高速服务区,再到县城乡镇,充电的便利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甚至超越加油。

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彻底改变了插电混动车型的使用逻辑,也颠覆了消费者的成本计算方式。

插电混动车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油可电”的双重属性,它既是一台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纯电续航的电动车,也是一台没有里程焦虑的混合动力车。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日常通勤、接送孩子、周末购物的单日行驶里程通常不会超过50公里。

开插电混动车,完全可以实现纯电出行。

晚上回家在地库或者小区公共充电桩上慢充,电费成本极低,一度电几毛钱,充满一次也就十几二十块钱,足够跑上好几天。

这和每天需要花费几十块油钱的油电混动车相比,经济账一目了然。

一位插混车主曾分享,他已经连续三个月没进过加油站,日常用车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节假日跑长途时,发动机才会介入工作。

这种“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将用车成本压缩到了极致,这是传统油电混动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其次,产品力上的代差,是压垮油电混动的另一根稻草。

如今的汽车消费,早已不是那个只看“三大件”的时代了,智能化、舒适性和科技感,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油电混动为何跌落神坛?三大致命缺陷曝光!真相太扎心-有驾

当你走进一家传统合资品牌的4S店,再到一家主打新能源的国产品牌展厅,那种体验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前者销售人员或许还在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其混动系统多么精密、多么可靠,但当你坐进车内,可能会发现中控屏幕尺寸不大,车机系统反应迟缓,内饰设计也略显保守。

而后者,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超大的高清中控屏、流畅的智能语音交互、功能丰富的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更具设计感和用料更扎实的内饰。

更关键的是,在提供了远超油电混动车型的科技配置和舒适体验的同时,国产插电混动车型的价格往往还更具竞争力。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当你手握二十万预算想买一台中型混动轿车时,你可能会发现,合资品牌的油电混动版本,可能配置还停留在基础水平;而同价位的国产插电混动车型,不仅拥有超过一百公里的纯电续航,可能还配备了座椅通风加热、品牌音响、360度全景影像等一系列高端配置。

这种性价比上的巨大优势,让理性的消费者很难不动心。

说到底,大家买车是为了享受更好的出行生活,当一个选项既能提供更低的用车成本,又能带来更前沿、更舒适的科技体验,而另一个选项除了“省油”这一单点优势外乏善可陈时,市场的选择自然会发生倾斜。

最后,各大汽车制造商自身的战略重心转移,也宣告了油电混动技术黄金时代的终结。

企业是逐利的,市场的风向就是它们研发和生产的指挥棒。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即便是曾经将油电混动技术奉为圭臬的丰田、本田,近年来在发布新技术、新车型时,重点也早已转向了纯电动(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

反观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在插电混动赛道上更是高歌猛进,技术迭代速度惊人。

从最初的DM技术,到如今号称亏电油耗进入“2时代”、综合续航突破2000公里的第五代DM技术,国产品牌不仅在电池容量、纯电续航上取得了绝对优势,甚至在发动机热效率和亏电油耗这些传统油电混动的优势领域,也开始实现反超。

当车企自己都不再将油电混动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是将最优的资源和最新的技术投入到插电混动和纯电领域时,油电混动车型的边缘化也就成为了必然。

销售终端的反馈最为直接,油电混动车型库存积压、优惠巨大却乏人问津,而热门的插电混动车型则供不应求。

这充分说明,油电混动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过渡方案,其历史使命正在走向终点。

它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一个技术加速变革的时代,一个更强大、更经济、更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替代者出现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