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国市场吸血的大众,这届网友又炸锅了——到底,大众这玩意儿有多能减配,又为何挥舞着“德系品质”的大旗还能把中国用户玩的团团转?
这些年,大众的“减配艺术”,可真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门道。
你说这品牌情怀要是能当饭吃,中国网友可能早就被喂饱了。
可再深的滤镜,遇到今时今日的国产车横扫八方,谁忍得住不拆穿?
尴尬的就是,朗逸、宝来这些车型年年紧跟潮流——不是配置升级,反而步步后退。
最夸张的是,2017款捷达的低配版,连个ESP车身稳定都省了,合着老司机拼的是命不是车——群众这记账本我看可记得挺明白的。
要说德味满满的保值率和机械素养,这几位的噱头还是在的。
可一对比市场上的国产车,比如说吉利帝豪八万块出头硬是全系6气囊+L2智驾,谁家孩子还信老掉牙的那点“技术信仰”。
别说拉踩,碰撞测试摆在那,账都好算。
此消彼长间,大众把自己的“减配套路”一步步玩成了公开的秘密——但这个“秘密”,到底还能藏几年?
说起底盘那些事,有人细扒宝来和朗逸后悬挂,从多连杆缩水到扭力梁。
防撞梁能塞泡沫就绝不用钢板,车门里的防撞杆也学会“精简”。
老司机们心知肚明:大众啊,你图省下的钱,真不是买单的保养费,玩的是命悬一线的勇气。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可偏偏国产车憋了多年一口气,卷出来的配置、用料、用心,不怕你不看仔细。
再看发动机和噪音问题,很多人都要骂娘了。
慢吞吞的EA211 1.5自吸,零百加速让你深刻体会时间的美好——14秒够你看完抖音两支短视频,别人电动车嗖嗖地走远,大众司机在路口还在打开窗户吹风解闷儿。
底盘那点减震,跟拖拉机亲兄弟似的,跑高速声音轰隆,坐久了别提多烦躁。
信不信你“头皮发麻”这词,不用去染发店,在大众车长途一趟后自然起效。
你以为忍住噪音还有救?
呵,走进车厢一闻,又被廉价的“黑心棉”味熏得想拜老祖宗。
甲醛三倍,化工味浓,车主们自黑:“嗅得明明白白做个清醒人”。
汽修圈的段子手可不是白叫的——“闻着化工味,醒神不用咖啡”。
往往你觉得跌破底线就到这了吗?
再往前一步,车机系统的“套路王者”出现了。
2022款朗逸Plus宣传的车机牛掰得很,CarPlay都带着,可等车主满心期待提了车,发现直接换成山寨安卓大屏,充电口降了级,还要另掏腰包买转接头。
有几百上千人直接拉横幅集体维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泼天的福气,大众自己硬生生送回去了。
大众在全球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
2025年上半年,全球利润率就4.2%,和丰田的9.2%、现代8.7%一比,本来就不怎么出彩。
可巧了,中国市场却成了大众赖以吸氧的“金主爸爸”。
朗逸、途观这些车型,打完折落地还比国产同配置贵三四成,额外掏的钱去哪儿了?
品牌溢价呗,说白了,老百姓用真金白银给“信仰”买单,回头看看实际配置,十万块国产SUV能全套拿下的东西,他们还要另加选装。
这买卖划不划算,明眼人都懂。
真想知道大众为啥舍得减配得这么痛快?
咱抠点细节。
2024款朗逸,隔音棉比2021款直接砍了15%,副驾6向调节缩水到4向。
有趣吧,连丰田都学会了省钱把胎压监测从直接改成间接,一台车神不知鬼不觉省出三千大洋来。
除此之外,供应链每年硬性让配件商降价5%-10%,线束保护管都能用塑料袋替代,还要啥“头等舱待遇”。
省到最后,赚的是自己,苦的是消费者。
这种现象的背景呢?
国产品牌这些年是被卷怕了,10万级别的车卷得飞起。
拿途观L Pro比比比亚迪宋PLUS DM-i,20万对15万:一个百公里8.8秒破百,一个干到7.7秒。
油耗咱直接说,途观得烧95号,6.8个油,旁边宋PLUS5.3升满足ECO模式,城里城外全都玩得溜。
智能车机系统你敢说卷不过国产?
大众咱只能说支持个CarPlay连手机,国产5G自带,想装啥APP都能“心里有数”。
油钱一年下来能省下9000多,划算得直接能买iPhone换新。
要说以前速腾1.5T双离合算性价比?
边上星瑞2.0T+8AT、B级空间、L2智驾,直接完爆,真不带这么比的。
大众的优势越比越没底气。
有人可能会问了,咋就能任大风吹不倒?
咱们得承认,法规确实有猫腻。
国外强制配ESP侧气囊,国内这个标准却是“建议”。
2025年,国产ESP标配率都能冲99%,专做家用的Polo在欧美能给你膝部气囊,到国内还得自己加钱选。
还是那句话,猫了个腻,大众靠着“德系靠谱”的氛围包装,硬是在中国把品牌标签玩成大招。
但现实是,捷达销量一溃千里,速腾和迈腾仗着品牌红利硬撑着高定价,配置跟不上,谁敢再一味买单?
现在大众中国市场份额已经减少到15.8%,曾经巅峰时期那气势,超过25%。
8-12万区间,国产品牌早就“杀疯了”,市场份额直接拉到68%。
你要真当4S店那点“搬东墙补西墙”的事没人看见?
43万朗逸车主维权沸沸扬扬,可服务还跟个临时工一样打马虎眼。
昔日VW标志是安全和品质保证,现在嘛?我看不少新司机都直呼“德味变淡了”。
说到底,消费者也不是没脾气。
大众还沉醉在过去那点光环里面,迟早等不到春天。
过不了几年要是还拿合资标签和营销话术来忽悠,怕不是要复刻曾经的三星手机命运,“消失”得悄无声息。
时代变天了,早已不是靠“神灯”许愿的年代。
减配这碗饭,不能老端着。
现在的国产品牌又卷配置,又舍得砸技术,试问谁能拒绝“同价更优”?
说句公道话,谁家买车还不是为了靠谱、省心。
作为亲身体验过大众的车主,对大众多少有点情怀,但这几年扎心的感觉越来越多——你的品控、服务、研发投入达不到消费者预期,谁还会惯着你?
车不是品牌锅,不是刷个标志就能“德味十足”。
国产崛起这步棋,看起来像“围追堵截”,实则是市场正常优胜劣汰。
没人天生欠谁一个信仰,买车还是得跟着真实的价值走。
也许很多人会说,大众早晚会适应中国游戏规则,用全球统一标准去对待这片市场。
或者它就此淡出舞台,成为又一个“曾经的巨头”。
市场的残酷在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靠减配、品牌讲故事永续吃红利。
技术创新和诚意,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其实,谁都希望买到安全、好开的车。
那种“高价低配”的套路,也真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你怎么看?
你会在现在这个国产品牌大爆发的时期,还为“大众/A牌情怀”买单吗?
你有踩坑或者逆风推荐的买车故事?
来,评论区等你吐槽三连!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