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还以为这轮降价是短暂的促销,结果没想到当天开车出门,看到路边经销店玻璃贴了个大纸条:价格继续走低。我心里那叫一个震,反应不过来,要知道整个9月燃油车的降幅竟然有个估算(样本少)15%-52%不等。搞得我那个还没到底的感觉真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有一张照片是在车展上那台捷豹XEL的展台。那天销售姑娘和我聊,问我:你还真觉得燃油车还能涨价吗?我笑着摇摇头:哼,价格都在掉,怎么还涨得起来?她莞尔一笑:就是低价吸引人,后面还要靠服务和金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降价到底谁在主导?我个人感觉,除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外,供应链捉襟见肘的压力不小。你想,去年供应链乱得要命,零部件像机灵猫一样跳来跳去。整车厂其实还得想办法用现有供应链拼出个底价,不然库存积压得更厉害。
这是我为什么觉得,豪华品牌的降价幅度特别大,像奔驰、捷豹这批,恰恰是库存和存货压力最突出的——其实他们那点库存不比普通品牌少,但他们一方面不愿意降得太明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利。比方说,我听说奔驰GLC的价格下降了将近一半(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敢打赌,可能最终它的利润都被压得只剩个利润割裂点。
你有没有注意到,别的品牌的降价其实更像是价格战展开苗头?我猜(这不一定准,是我瞎猜)是市场份额的逐步蚕食。比如大众的途岳,降了4.6万,那确实能吸引不少价敏买家。其实很多车型,像长安CS75、伊兰特、轩逸、型格,就是那种看价钱就心动的典型。
说到这,我倒是觉得,低价真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看起来买得起了,销量能上去;但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面对价格破底后,品牌的价值感会薄弱不少。你会不会觉得,降得越低,品牌身价反而越滑稽?我心里这波疑问一直存在——车企愿意这样折腾吗?他们其实压力挺大的。
而我更正一件事,刚才最大降幅突破50%其实有点大了,整个市场的逻辑其实是渐进降价,不是一口气砍掉一半。由于我之前没细想过,可能某些车型的促销是逼出库存,这是必要的生存策略。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豪华品牌的降价幅度似乎比普通车强?我猜,也许是别的品牌有更好的渠道和存货管理,但豪华车市场的库存更难控制,可能库存积压多于销量增长(这段不敢说得太绝对,样本有限)。
而且,我还发现,降价不光是告诉市场我还在卖,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清库存,换新。就像我认识的某个修理工说,他之前帮一辆奔驰GLE做养护时,看到里边的零件和促销折扣挂钩,他笑说:这车应该是在冲刺清仓了。这不是一对一的逻辑,但能反映出一定趋势。
我觉得,随着价格的不断松动,那些原本昂贵的豪华车逐步变得平民化。你比如捷豹XEL,降了超过50%,原本我还以为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的,现在也变得现身说法。但我心里在想:以后会不会豪华车的门槛变得更低,行业倒逼的结果是不是会让豪车变得普通?
对比另一边,像大众朗逸、荣威i5这些,降价后性价比提升的指数是显而易见的。简直可以说,价格战在无声中把市场洗牌。你会不会突然觉得,现在的燃油车市场变得像某种淘汰赛?谁的库存堆积得少,谁的价格还能撑得住。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事:那些厂商还会不会回头补涨?我怀疑,再大幅破价后,车厂的心理可能会变化——不过我也觉得,那种短期利益其实就是缓兵之计。毕竟,一个厂家如果一味压低售价,最后只剩库存救急,那可真要考虑还款压力。
这个过程真复杂,实际操控也不到我这个旁观者能看得清楚。你看,供应链小波动都能带来降价的压力。就像我自己粗算,百公里成本在4元左右(这是我简单心算的,实际还得考虑和保养成本等),价格降低到某个点,利润就快要见底了。
说到这,我还想问,为什么品牌不能用技术创新来拉开差距?我偶尔会想:会不会是真正的差别,不在价格,而在用料和体验?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得慢慢琢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明明可以靠做工、用料、设计取胜,偏偏所有车企都在拼杀拼命砍价。你说,他们是不是为了短时间销量,就像在用刀削价?还是为了提前抢占市场死角?又或者,这就是真实的行业生存法则。
我也不能忘了消费者真实的感受,一再降价,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质量变优了(其实未必),还是只为了价格优势而已。那谁会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那些中端车型们。
总结一句,像我,平时心里其实没怎么细想过这么深,只觉得市场热闹——价格拼杀、降得眼花缭乱。你会不会也曾站在车站,盯着那醒目的贴纸问:这次降的不是真的降,还是市场的假象?
(这段先不说)反正现在我只知道,下一次再看到那辆车,可能价格就已经变了,或许会让人开始思考,买车还真得带点运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