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

要说最近全球汽车行业最炸锅的新闻,还得数德国老牌车企大众在沃尔夫斯堡工厂突然停掉高尔夫的生产。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德国本土媒体直接点名:都是芯片缺货闹的。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这几年欧洲汽车公司就像踩在钢丝上一样,新能源转型还没缓过气来,利润一再萎缩,结果现在核心芯片又出岔子,简直雪上加霜。

问题就卡在了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身上。

别看它名气没那么响亮,但它一年能造几十亿颗芯片,而且正好是车用芯片里的头牌。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大众、宝马、奔驰、奥迪这些名车,里头都少不了安世的功率器件和分立元件。

安世在哪?

它总部在荷兰,但实际归中国闻泰科技100%控股。

可自从10月1日,荷兰政府突然以“公司治理有争议”为由,直接出手接管,把中国股东的管理权全给冻结了。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说白了,表面文章是为“公司安全”,本质上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掐中国企业的命门。

要知道,闻泰科技这几年花了大力气才“蛇吞象”收下安世,靠着这家IDM大厂在功率芯片和小信号元件的全球优势,闻泰在半导体行业站稳了脚跟。

根据公开数据,安世2025年上半年营收就高达78亿多人民币,净利润更是撑起了母公司的全部。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荷兰强行介入,还借口“中国芯片质量不过关”,对外各种放风,无非是想给华企抹黑,为后续动作找借口。

更讽刺的是,这波操作背后并不单纯是荷兰自己拍板。

媒体早就扒出来,美国早在今年6月就放话,逼着荷兰搞掉安世的中国高管,说不听话就要拉黑整个公司。

所以你看,所谓的“治理危机”不过是西方国家联手打压中国半导体的新一轮套路,借着冷战时期几十年前的老法条做挡箭牌,说白了就是明抢。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安世一停产,谁最受伤?

不用说,德国汽车行业直接中枪。

大众的高尔夫、途观、探岳全是靠安世的芯片在撑着。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德国汽车产业链上上下下七十多万个岗位,全部跟着提心吊胆。

有人说,库存不是能撑一阵?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德国媒体说最多也就能撑10到20天。

一旦芯片耗光,不只是大众,其它欧洲、甚至美日韩的车厂也会跟着停产。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毕竟欧洲汽车一年产值惊人,哪一家都扛不住这样的连锁冲击。

回头看看安世在荷兰被接管的全过程,说实话,过程有点像好莱坞谍战片。

三位外籍高管突然“反水”,联手把中国CEO拉下马,然后荷兰法院火速裁决,把董事职位和投票权塞给了一个独立外籍人士,直接把中国母公司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操作一气呵成,闻泰科技当场失去决策权,安世变成了“被接管”的企业。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这种事搁谁头上都得憋屈。

中国这边自然坐不住,安世中国团队发声明怒斥荷兰那边造谣,干扰正常经营。

两国高层也紧急沟通,要求荷兰讲点契约精神。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但到现在为止,进展寥寥,荷兰嘴上说得好听,实际行动却看不到。

更糟的是,这种针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打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想想前两年安世好不容易把英国最大晶圆厂NWF收过来,结果英国那边用法律倒查一把,硬让安世卖给美国公司,白忙活一场。

现在荷兰又来老一套,说到底,西方一些国家就是把“国家安全”这块大旗当成抢钱的牌子,毫无契约精神。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受害最大的,其实还是产业链上的普通工人和企业。

德国车厂现在的芯片库存只够几周,找别的供应商根本来不及。

闻泰科技也被美国拉入实体清单,代工订单难做,业务转型半导体又碰上这档子事。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安世在东莞的工厂七成产能被卡住,原材料年底就耗尽,几千名工人前途未卜。

要是芯片断供持续下去,欧洲几十万家庭都要受到影响,这责任最后谁来背?

仔细想想,荷兰这步棋本来是想通过掌控安世来制衡中国芯片,结果没想到把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链也搭了进去。

全球供应链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了谁都得疼。

安世被荷兰接管,中方怒批污蔑,芯片断供下,欧盟汽车或面临停产-有驾

欧洲汽车企业现在才意识到,政治博弈一旦牵扯到生产环节,最后埋单的还是自己人。

德国那边的10到20天缓冲期一过,真要是出现大面积停产,别说企业挣钱养家,社会稳定都得跟着吃紧。

说到底,这场围绕安世的拉锯战,不只是简单的公司纠纷,更是全球产业链、地缘政治和各方博弈的缩影。

未来会怎么走,安世能不能回归正轨,欧洲汽车行业会不会挺住,眼下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谁也别指望在全球化的今天还能独善其身。

到时候,最吃亏的永远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普通的工人和家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